【题目】人类的丙型血友病和假血管性血友病都属于单基因隐性遗传病。调查发现,人群中假血管性血友病的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出现的概率均等,而丙型血友病的男性患者远远多于女性。图示为5个上述两种血友病家庭的系谱图,在不存在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控制这两种血友病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B.甲、丁和戊可能为丙型血友病遗传的系谱图
C.乙图中的父亲一定携带假血管性血友病基因
D.若2携带两种血友病基因,则1与2生一正常男孩的概率为3/8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人群中假血管性血友病的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出现的概率均等,由此可推知控制假血管性血友病的基因及其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丙型血友病的男性患者远远多于女性,由此可推知控制丙型血友病的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为伴X隐性遗传病。
据图分析可知,甲可能是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表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丙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但不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丁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但是不可能表示伴X显性遗传病;戊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伴X显性遗传病。
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控制两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A正确;
B、据图分析,甲、丁和戊都可以表示伴X隐性遗传,因此都可能为丙型血友病遗传的系谱图,B正确;
C、假血管性血友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5个图都可以表示该遗传病,且父亲均可能携带有假血管性血友病的致病基因,C正确;
D、假设控制假血管性血友病的基因为a,控制丙型血友病的基因为b,若2携带两种血友病基因,则1的基因型是AaXBY,2的基因型是AaXBXb,因此1与2生一正常男孩(A-XBY )的概率为3/4×1/4=3/16 ,D错误。
故选D。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实验小组将加入抗凝剂和生理盐水的新鲜绵羊血液进行离心,结果如图1;接着取上清液,分别向其中滴加0.1mol/L的HCl和0.1mol/L的NaOH,同时用蒸馏水做对照,结果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取适量上清液加入双缩脲试剂,若出现紫色则说明含血红蛋白
B. 若要提取相关抗体用于免疫治疗,最佳材料应是沉淀物
C. 图2实验中HCl、NaOH的浓度和滴数为自变量
D. 图2实验结果表明:血浆有一定的缓冲能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为寻找适合建立种群“S”型增长模型的实验变量组合,某兴趣小组研究了接种量和溶氧量(用摇床转速<r·min-1>来控制)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如下图。请分析回答:
(1)实验前,需在干酵母中加入适量的_______进行活化处理,目的是让处于休眠状态的酵母菌恢复为正常的生活状态。
(2)接种量为1.5mL、摇床转速为250 r·min-1的酵母菌种群在6h后数量逐渐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
(3)根据实验结果,较适合建立种群“S”型增长模型的变量组合有接种量1.0 mL、转速230 r·min-1和_______。
(4)在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时,该兴趣小组采用了血球计数板计数法。图1是一块规格为1mm×1mm×0.1mm的血球计数板正面示意图,图2所示观察到的图像。
①从试管中吸出酵母菌培养液前要_______,目的是确保随机取样时有均匀的种群密度。
②图1这块血球计数板上有_______个计数室。
③图2表示的这个大方格上含有_______个中方格,其容积是_______。
④若计数得图2中每一中方格里酵母菌平均数为10个,则该1mL培养液中共含有酵母菌约_______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图甲和图乙是人体免疫调节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从图甲中看出能进行增殖、分化的细胞是________,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________(用图中的字母表示)。
(2)人体患天花、伤寒等疾病后,终生不再感染。当天花病毒再次入侵时,人体消灭病原体的主要过程是________(用数字序号表示)。
(3)注射从已经康复的SARS患者体内取得的血清,对SARS有治疗作用,原因是________。
(4)下列物质中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有________(填序号)
A.溶酶体 B.淋巴因子 C.抗原 D.编码抗体的基因 E.溶菌酶
(5)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的细胞是________(填字母),导致的疾病属于免疫失调疾病类型中的________。
(6)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中,免疫系统是通过防卫________等功能,实现它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为某染色体上的若干基因,其中Ⅰ、Ⅱ为无遗传效应的片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c基因内插入一段序列引起c基因结构改变,属于染色体变异
B. 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交叉互换,可发生在a、b之间
C. Ⅰ、Ⅱ中发生的碱基对的替换,属于基因突变
D.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图为某家系中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患病情况,已知11号个体为甲、乙两种病的致病基因的携带者,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系谱图显示的个体中,最多有3个个体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
B.该系谱图显示的个体中,至少有8个个体携带甲病致病基因
C.若10号个体与一表现正常的女性结婚, 其后代不可能同时患甲、乙两种病
D.11号个体甲、乙两种病的致病基因来自I中的不同个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人体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载体有多种类型,可统称为葡萄糖转运体家族(简称G,包括G1、G2、G3、G4等多种转运体)。
(1)G在细胞中的核糖体上合成,在______(细胞中的结构或场所)中加工后,分布到细胞膜上。
(2)研究表明,G1分布于大部分成体组织细胞,其中红细胞含量较丰富。G2主要分布于肝脏和胰岛B细胞。由右图可知,两种转运体中,G1与葡萄糖的亲和力______,保障红细胞在血糖浓度______时也能以较高速率从细胞外液摄入葡萄糖。当血糖浓度增加至餐后水平(10mmol/L)后,与红细胞相比,肝脏细胞摄入葡萄糖速率增加很多,此时肝脏细胞摄入的葡萄糖主要用于______________。
(3)研究表明,G3分布于脑内神经元细胞膜上,G4主要在脂肪细胞等细胞中表达。推测可知G3与葡萄糖的亲和力_________(大于/小于)G4。
(4)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浓度______(高于、低于、等于)组织液中,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通过被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组织液,同时肾小管上皮细胞以_________方式吸收原尿中的葡萄糖,使正常情况下的尿液不含葡萄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科研人员以油麦菜为实验材料研究甲醇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油麦菜生长期内用不同浓度(2%、5%、10%、15%、20%)的甲醇溶液对5个实验组进行叶片喷施,每个实验组前后各喷施3次,每次间隔5~7天,每次喷施后10min测气孔开度,30min测光合强度,并取适量叶片测光合色素含量,结果(取3次平均值)如下图所示。
(1)油麦菜叶肉细胞中光合色素分布在_______ 。提取叶片中的光合色素常用的试剂为______。除了图1所示的两种色素外,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另外两种色素主要捕获可见光中的_______光。
(2)气孔开度表示气孔张开的程度, 它的大小可以反映气体进入细胞的量。图2的实验结果表明,在5个实验组中,甲醇浓度为_____时对油麦菜叶片的气孔开度有促进作用,这将直接促进光合作用中的______反应。
(3)综合图2和图3分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用浓度2%的甲醇喷施油麦菜叶片后,短时间内叶肉细胞叶绿体中含量增加的物质有_____(填序号:①C5化合物;②ATP;③ADP;④C3化合物;⑤[H])。
(4)10%甲醇处理使油麦菜的光合强度提高了近10倍,但从图1和图2中来看,该浓度的甲醇对光合色素含量以及气孔开度均没有明显影响,请你从光合作用的条件方面,提出一种合理的解释: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科学工作者为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在某湿地进行了人工引入互花米草的“种青引鸟”生态工程实验。在实验前后分别对该湿地植被类型、昆虫种类数、密度进行调查,结果统计见下表。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回答:
主要植物类型 | 昆虫种类数 | 昆虫密度实验前 | ||||
实验前 | 实验后 | 实验前 | 实验后 | 实验前 | 实验后 | |
实验区 | 海蓬子 | 互花米草 | 47 | 20 | 14只/m2 | 2.3只/m2 |
对照区 | 海蓬子 | 海蓬子 | 47 | 20 | 13只/m2 | 111只/m2 |
注:海蓬子和互花米草都生长在潮间带。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图中:除图中成分外,该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应有__________。
(2)调查该湿地中互花米草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法。实验结果说明了人类活动能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_。该演替类型为______。
(3)a、b、c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_____,而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中循环的形式是__________。
碳进入该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______。
(4)若鸟的食物互花米草和植食性昆虫由原来的2:1调整为1:1后,鸟的数量变为原来的________,(传递效率按20%计算)。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__________。
(5)互花米草与植食昆虫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