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9.如果用35S、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含32S、31P的细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可在子代噬菌体中找到32P、31P、32S
B.应先分别用含35S、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噬菌体侵染才能获得35S、32P标记的噬菌体
C.少数子代噬菌体中含有35S和32P
D.噬菌体提供DNA,细菌提供场所、酶和原料等

分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5S标记大肠杆菌的蛋白质和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在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噬菌体会将自身的DNA注入到细菌内,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噬菌体DNA和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中,以自身DNA作为指导,利用的原料、能量、酶、场所等全是来自于细菌内的.

解答 解:A、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留在外面,所以子代噬菌体不含35S的蛋白质;DNA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指导子代噬菌体的合成,由于DNA分子是半保留复制,所以子代噬菌体有少量含有32P,绝大部分子代噬菌体含31P的核酸,且合成蛋白质的原料来自细菌,因此,可在子代噬菌体中找到32P、31P、32S,A正确;
B、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再培养基上独立生存,因此要先分别用含35S、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噬菌体侵染才能获得35S、32P标记的噬菌体,B正确;
C、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留在外面,所以子代噬菌体不含35S的蛋白质,C错误;
D、噬菌体提供DNA模板,细菌提供场所、酶和原料等,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的结构及化学组成,掌握噬菌体的繁殖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再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有关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有丝分裂保证了亲子代细胞间的稳定性,减数分裂可以引起生物体变异
B.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所以无四分体存在
C.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和原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但种类不同
D.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都能用于进行受精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如图为小肠上皮细胞膜,图中箭头表示物质转运,字母表示有关物质,甲、乙表示结构成分.下列各选项叙述正确的是(  )
A.a可以是甘油,甲是半流动性的磷脂双层
B.b可以是葡萄糖,乙可能有细胞识别功能
C.过程②可以表示细胞吸收水,乙是糖蛋白
D.过程②③的速度仅由膜两侧浓度差异决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生物工程
对艾滋病的疫苗研究,经历了三个“时代”.早期,科学工作者从HIV感染自愈者体内采取相应免疫细胞,使之与骨髓瘤细胞结合,生产HIV的抗体,具体过程见下图1:

(1)上述过程①的生物技术称为细胞融合技术;
(2)要获得纯净、单一的抗体,上图过程最关键的操作要点是单个免疫B细胞与重骨髓瘤细胞融合或在选择培养基上进行选择.
随后,转基因技术被运用到了HIV的疫苗的研制工作中,科学工作者研制的第二代HIV疫苗的操作简要路径见下图2:

(3)过程②所用限制酶必须一致,其理由是只要切口和接口具有相同的粘性末端即可.
(4)用该方法产生的疫苗进行接种,与上述图1的抗体注射方法的免疫功能相比,其关键的优势是血液中抗体含量因代谢会逐渐降低,而抗原可以激发B细胞产生记忆细胞,较长时间维持较高抗体浓度;
(5)该疫苗接种,具有一定的HIV防疫作用,但不能治愈HIV感染者,从免疫学角度分析,不能治愈的主要原因是HIV寄生于细胞内,抗体只能应对内环境体液中的病毒.
用X、Y两种限制酶作用于病毒DNA片段,并进行电泳分析,其结果见图3.

(6)A至D选项中,关于两种酶切位置的判断正确的是C
科学工作者发现一种蛋白质(D4-Ig),它能与HIV表面的糖蛋白结合,从而使HIV失去侵染T细胞的能力;腺相关病毒是杆状病毒,无激活复制基因,对人体相对安全.
腺相关病毒其基因组中含有常用病毒衣壳基因rep和复制相关蛋白基因cap,为安全起见,需要去除复制基因.目前,科学家利用其相关实验研究,实验工作相关信息如图4:

(7)目的基因运载体是腺相关病毒(或腺相关病毒粒子和腺相关病毒基因组).
(8)过程①需要对D4-Ig蛋白进行氨基酸种类与序列测定,才能人工合成D4-Ig基因.这个过程产生的基因组可能在某些碱基上有所不同,其原因是有些氨基酸会有2种以上的密码子
(9)被两种病毒双重感染的T细胞解体的HIV病毒相比入侵时的差异是HIV病毒的衣壳蛋白已经与D4-Ig蛋白结合,失去再感染T细胞能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4.如图表示某种动物细胞的生命历程,请回答有关问题:
(1)①③所示的变化,在生物学上分别称为细胞分裂、细胞分化.
(2)④过程产生的细胞除细胞核体积增大外,细胞膜发生的变化是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能力降低.
(3)⑤过程称之为癌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致癌因子导致原癌基因、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4)若D是胰腺细胞,用含18O标记的氨基酸培养液培养D细胞,结果发现在合成分泌蛋白的过程中产生了H218O,则H218O的生成部位是核糖体.该胰腺细胞是否具有增殖能力?不具有,为什么?细胞已高度分化.
(5)白血病患者常用异体骨髓移植的方法获得新的造血干细胞D,其将发生的变化⑥为增殖、分化,产生新的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或增殖分化产生各种血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如图是油菜种子在发育和萌发过程中糖类和脂肪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同质量的可溶性糖和脂肪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相同
B.种子萌发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氮元素作为合成脂肪的原料
C.开花后可溶性糖含量下降,可用于转化形成脂肪
D.图B显示可溶性糖是种子萌发的直接能源物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下列关于细胞增殖、分化、衰老、死亡、癌变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细胞总体的衰老导致个体的衰老,但细胞衰老不等同于有机体的衰老
B.体内正常细胞的寿命受分裂次数的限制,细胞增殖受环境影响
C.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全能性的实现与分化无关
D.脱分化与再分化都是植物组织培养中的环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为了检测某种酶X在37℃时对3种二糖(糖A、糖B、糖C)的作用,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5min后检测每只试管中的单糖和二糖,结果如下表. 
试管1试管2试管3
单糖
二糖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糖的种类不同(底物不同),需要控制的无关变量有糖的量、酶的量(写出一项).
(2)从本实验中,可得出的结论是:酶具有专一性.
(3)为进一步检测该酶与pH的关系,请用下面所给的材料和实验室中的基本设备,设计一个实验,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材料:酶X,糖A溶液、糖B溶液、糖C溶液(自选一种),斐林试剂,不同pH的物质(酸、水、碱).
实验步骤:
①取三支洁净试管,向三只试管中均加入1mL的酶X溶液溶液,编号为A、B、C.
②向A、B、C三只试管分别加入1mL酸、1mL水、1mL碱,摇匀.
③将糖C溶液(糖A、糖B、糖C)溶液各2mL注入到A、B、C三只试管中,置于37℃水浴中保温5min.
④在各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斐林试剂,然后水浴加热5min,观察颜色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如图为某种农作物品种①和②培育出⑥的几种方法,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培育品种⑥的最简单途径是I→V
B.通过II→IV过程能定向改变其遗传特性达到目的
C.通过III→VI过程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D.过程VI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