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三位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兰克波恩(Elizabeth H.Blackburn)、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Greider)以及杰克绍斯塔克(Jack W.Szostak)共同获得200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发现了由染色体根冠制造的端粒酶(telomerase),这种染色体的自然脱落物将引发衰老和癌症.下列有关染色体、细胞衰老及癌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生物的细胞里,染色体总是成对出现的
B、衰老的细胞细胞核体积减小,细胞核的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C、经常食用烟熏制品易导致细胞的癌变
D、癌症的发生与个人的身心状况无关
考点:细胞癌变的原因,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专题:
分析:1、衰老细胞的特征:
(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
(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
(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2、癌细胞的特征:
(1)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
(2)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3)细胞表面发生改变,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降低,导致细胞彼此间的黏着性减小,易于扩散转移;
(4)失去接触抑制.
3、致癌因子有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生物 致癌因子;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
解答: 解:A、有些生物例如雄蜂的染色体不成对,A错误;
B、衰老的细胞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核的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B错误;
C、烟熏制品中含有化学致癌因子,经常食用烟熏制品易导致细胞的癌变,C正确;
D、癌症的发生与个人的身心状况有关,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癌细胞的特征、引发癌变的原因、细胞衰老的特征,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判定从植物体榨出的某黄色液体是否含有脂肪、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中判定酵母菌酒精发酵是否彻底、判定淀粉是否充分水解成麦芽糖,最好依次选择试剂(  )
①苏丹Ⅲ②苏丹Ⅳ③Ca(OH)2    ④重铬酸钾溶液   ⑤碘液   ⑥斐林试剂.
A、①④⑥B、②④⑤
C、①③⑥D、②⑥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胞吞和胞吐是物质进出细胞的重要方式之一,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摄取大分子时,细胞膜内陷形成囊泡并脱离细胞膜,这种现象叫内吞
B、白细胞吞噬的细菌、细胞碎片等,要2次穿过细胞膜
C、同位素标记赖氨酸形成放射性的分泌蛋白,可跟踪观察细胞的胞吐现象
D、胞吞和胞吐过程要消耗能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列关于人体内的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存在于机体的正常细胞中
B、细胞分裂都有遗传物质的复制、都出现纺锤体
C、衰老的细胞中没有基因表达过程
D、细胞的分裂、分化、坏死对生物体均有积极的意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一直以来,儿童健康备受社会关注,如图显示不同年龄段儿童易发生感染的程度.请你结合免疫知识对下列说法进行判断,正确的是(  )
A、早产婴儿易发生感染的程度高主要是由于个体存在多种自身免疫病
B、满月婴儿不易生病的原因往往是母乳喂养使婴儿体内产生大量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C、据图预测,人体在达到入托幼机构年龄段后,易发生感染的程度与机体接触病原体的几率呈正相关
D、从图示可知人体易发生感染的程度与自身的免疫力和所处环境因素都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草是生产者,鼠是初级消费者.现将某动物新物种X引入该生态系统,调查鼠与X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年)12345678
鼠种群数量(只)189001950014500105009500960095009600
X种群数量(只)100120200250180170180170
若不考虑气候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该调查时间内,物种X种群增长曲线大致呈“J”型
B、在第四年,X种群数量最多的原因是种内斗争最弱
C、鼠和X为捕食关系,第9年若鼠群发生疫病大量死亡,X种群数量也会下降
D、鼠和X为竞争关系,X种群数量增加时,鼠种群数量会减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显微镜是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如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几何图形,要将图1转化成图2,所列ABCD四种操作顺序中,正确的应是(  )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     ②转动细准焦螺旋 
③转动转换器        ④向左上移动玻片 
⑤向右下移动玻片.
A、④③①②B、⑤③②
C、④③②D、⑤③①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一个DNA分子在15N的环境中复制,若子一代DNA的一条单链出现差错,则子三代DNA中,差错DNA单链和含15N的DNA分子分别占(  )
A、
1
3
,1
B、
1
4
,1
C、
1
3
1
2
D、
1
4
1
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中国古代茶农颇具智慧,能制作出一种介于红茶和绿茶之间的绿叶红镶边的半发酵茶--乌龙茶.为了解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和原理,某兴趣小组上网查找资料得知:
①茶树的叶肉细胞内含有一种叫茶多酚的植物碱,可以在茶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氧化,氧化的茶多酚使茶叶变红. 
②乌龙茶的制作工艺: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干燥.最关键的便是做青阶段,将萎凋后的茶叶置于摇青机中摇动,叶片互相碰撞,擦伤叶缘细胞,从而促进酶促氧化作用.叶缘细胞的破坏,发生轻度氧化,叶片边缘呈现红色.叶片中央部分,叶色由暗绿转变为黄绿,即出现“绿叶红镶边”.
请结合你所学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茶多酚最可能存在于植物细胞的
 
 中,茶多酚氧化酶最可能存在于
 
(以上两空均填细胞结构),做青过程中边缘细胞擦伤,有利于茶多酚与茶多酚氧化酶的充分接触.
(2)在做青时,需将温度控制在30~40℃范围内,其原理是
 
,从而使茶叶边缘部分发生轻度氧化.
(3)在炒青过程中,是迅速将温度提高到70℃左右,目的是
 
,从而保持茶叶中部茶多酚不被氧化;从乌龙茶制作工艺和效果来推测70℃温度会导致
 
 (填“全部”或“部分”)叶绿素的破坏.
(4)某兴趣小组了解到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和原理之后,想通过实验探究茶多酚氧化酶的最适温度是多少?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①取生长状况良好的新鲜茶叶120片,随机分成
 
 组,每组叶片数目相同;
②预设实验温度依次为30℃、32℃、34℃、36℃、38℃、40℃;
③将各组新鲜茶叶放入预设温度的恒温箱中,保温1小时;
④观察并统计茶叶变成红色比例.
该实验小组设置的各个实验组之间互为
 
 实验.该实验小组在保温1小时后观察发现,各实验组茶叶颜色均为绿色,并无差异.经讨论分析,其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是:
a、
 

b、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