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5.在遗传物质的科学探究中,格里菲思的肺炎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球菌可以使R型球菌发生转化,但不能证明转化因子(遗传物质)是DNA,艾弗里等人的肺炎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请分析回答这些科学家实验中的相关问题:
(1)艾弗里和赫尔希与蔡斯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有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2)艾弗里和同事的实验中能说明S型球菌的DNA是转化因子的一组对照实验是③和④.
实验组号接种菌型加入S型球菌物质培养皿长菌情况
R蛋白质R型
R荚膜多糖R型
RDNAR型和S型
R经DNA酶处理的DNA       R型
(3)赫尔希和蔡斯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首先用分别含有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获得分别含有32P和35S的大肠杆菌,再用它们分别培养获得分别含有32P和35S的T2噬菌体.
(4)两组侵染实验,一段时间后都需要用搅拌机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沉淀物中的放射性.搅拌的目的是将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分离.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组,如果保温培养时间过长,在搅拌离心后上清液也会出现较强的放射性,原因是被侵染的大肠杆菌裂解,子代T2噬菌体被释放出来.

分析 1、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解答 解:(1)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关键是:设法将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各自的效应.
(2)由①、②、③组相比较可知DNA是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再通过④组可进一步证明DNA是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蛋白质、多糖以及DNA水解产物都不是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③和④形成对照,也能说明DNA是S型菌的转化因子.
(3)由于T2噬菌体属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中直接培养.要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必需先在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从而得到32P和35S分别标记的T2噬菌体.
(4)在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分离.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组,如果保温培养时间过长,被侵染的大肠杆菌裂解,子代T2噬菌体被释放出来,导致在搅拌离心后上清液也会出现较强的放射性.
故答案为:
(1)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2)③和④
(3)大肠杆菌    T2噬菌体
(4)将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分离  被侵染的大肠杆菌裂解,子代T2噬菌体被释放出来

点评 本题结合实验表格,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江西省高二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12•山东)假设一个双链均被32P标记的噬菌体DNA由5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20%.用这个噬菌体侵染只含31P的大肠杆菌,共释放出100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过程至少需要3×105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B.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和酶等

C.含32P与只含31P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为1:49

D.若该DNA发生突变,其控制的性状即发生改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图为某个色盲家族的遗传系谱图,色盲基因是b,请回答:(图中□表示男正常,○表示女正常,表示男色盲,表示女色盲.)
(1)11号的色盲基因来自于1代个体中的2号.
(2)在系谱图中可以肯定为女性携带者的一共有人,她们是2、4、7、9、10.
(3)7号和8号再生一个患病儿子的机率为$\frac{1}{4}$.
(4)6号的基因型是XBXB或XBX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及其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某种生物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导致生物进化
B.退耕还林能保持水土,说明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D.原产美洲的互花米草入侵江苏沿海一带,迅速扩散后会降低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两株高茎豌豆杂交,后代高茎和矮茎的比例如图所示,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
A.GG×ggB.GG×GgC.Gg×GgD.gg×g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如图是抗利尿激素的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血量随着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而增加
B.下丘脑产生神经冲动传至垂体,产生抗利尿激素
C.抗利尿激素分泌的调节方式属于负反馈调节
D.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如图为细胞中合成蛋白质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过程的模板是核糖核苷酸,原料是20种游离的氨基酸
B.最终合成的肽链②③④⑤在结构上各不相同
C.合成①的场所在细胞核,形成⑥的场所在细胞质
D.该过程表明生物体内少量的mRNA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如血糖的平衡是各种组织和器官正常工作的重要保障.如图是血糖调节过程示意图,请分析回答问题:

(1)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内环境(细胞外液).
(2)图中物质A、B分别是神经递质、胰岛素,由此判断血糖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其中胰岛B细胞属于效应器(填反射弧中某一结构).
(3)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弥散到内环境中,但仅作用于靶细胞,原因是只有靶细胞上才有与胰岛素结合的特异性受体.
(4)经检测发现某糖尿病患者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抗体1、抗体2),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人的性别决定是在(  )
A.形成受精卵时B.受精卵分裂时C.胎儿出生时D.胎儿发育时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