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根据材料答下列有关问题.
某大学科研人员利用双重固定法,即采用戊二醛作交联剂(使酶相互连接),海藻酸钠来包埋小麦酯酶,研究固定化酶的性质,并对其最佳固定条件进行了探究.如图显示的是部分研究结果.(注:酶活力为固定化酶催化化学反应的总效率,包括酶的活性和酶的数量)
(1)从图1可以看出:固定化小麦酯酶比游离的小麦酯酶对温度变化的适应性更 .
(2)从图2可以看出:海藻酸钠浓度为时的小麦酯酶活力最强.当海藻酸钠浓度较低时,酶活力较低的原因是 .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豌豆素是野生型豌豆产生的一种抵抗真菌侵染的化学物质。研究人员对纯种野生型豌豆进行诱变处理,培育出两个不能产生豌豆素的纯种(品系甲、品系乙)。下面是对其遗传特性的研究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杂交结果,可以推测:品系甲与品系乙存在__________对等位基因的控制,豌豆素性状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定律,品系甲和品系乙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若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用A、a表示,若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用A、a和表示,以此类推),实验一中F2出现所示性状及其比例的原因是F1产生配子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要进一步验证上述推测,请利用上述实验中的材料设计杂交实验予以验证,要求简要写出杂交实验的过程,并预期实验结果。
过程:选用实验一的F1与品系____________杂交。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关于运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淋巴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淋巴管进入组织液
B. 组织液中的某些物质经毛细淋巴管进入淋巴
C. 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 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关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种tRNA只能转运携带一种氨基酸
B. tRNA上只有三个碱基,能与密码子互补配对,称之为反密码子
C. 一个mRNA分子可以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
D. 大肠杆菌与人体胰岛B细胞翻译合成肽链时,氨基酸之间的连接方式是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相关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 将人的红细胞放入较浓的蔗糖溶液中,可观察到质壁分离
B. 叶绿体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高的是叶绿素a
C. 在高倍镜下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时,能够看到细胞从分裂前期到分裂中期的过程
D. 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现有两个纯种普通小麦品种,品种①:高秆抗病(TTRR),品种②:矮秆易感病(ttrr),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下图表示利用品种①、②培育品种⑥矮秆抗病纯种的相关育种方法,其中,Ⅰ~Ⅶ代表育种过程,请据图回答:
(1)品种①、②经过Ⅰ、Ⅱ、Ⅲ过程培育出新品种⑥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其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
(2)过程Ⅵ常利用_______获得单倍体幼苗,再通过Ⅶ,即用______人工诱导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获得ttRR,这种育种方法的显著优势是_______。
(3)通过Ⅳ、Ⅴ,也可培育出品种⑥,其中,过程Ⅳ常用X射线等处理植物,处理对象常选用萌发的种子和幼苗,其原因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油菜果实发育所需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果皮的光合作用.
(1)油菜果皮细胞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CO2的细胞器是 . 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主要以蔗糖的形式运输至种子.种子细胞内的蔗糖浓度比细胞外高,说明种子细胞吸收蔗糖的跨(穿)膜运输方式是 .
(2)如图表示在适宜条件下油菜果实净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变化.分析可知,第24天的果实总光合速率(填“大于”或“小于”)第12天的果实总光合速率.第36天后果皮逐渐变黄,原因是叶绿素含量减少.叶绿素含量减少使光反应变慢,导致光反应供给暗反应的和减少,光合速率降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如果没有外界因素的诱导,基因突变不会发生
B. DNA分子中碱基序列发生改变即可引起基因突变
C. 基因突变的方向与环境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D. 基因突变的随机性表现在可发生于所有生物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