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穿过上层植物的空隙形成光斑,它会随太阳的运动而移动。下图为红薯叶在光斑照射前后吸收CO2和释放O2的情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图中a点叶肉细胞间隙O2浓度最高
B.ab段变化的原因是ADP和NADP+浓度的限制
C.光斑移开后一段时间光合作用仍在进行一段时间
D.Ⅰ、Ⅱ所指示的阴影面积是相等的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CD段与GH段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可能不同 | |
B. | CD段和GH段的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含有32P | |
C. | IJ段细胞中染色体与核DNA数目之比可能是1:1 | |
D. | 由一个精原细胞形成的KL段的细胞核有四种基因组成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蛋白质和磷脂都有关 | |
B. | 核糖体的形成都离不开核仁 | |
C. | 有些真核细胞中不止一个细胞核 | |
D. | 类囊体薄膜,囊泡膜属于生物膜系统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广东省高三理科班阶段性质量检测试卷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蓝藻细胞中有的酶在核糖体上合成后,再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
B.溶酶体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但不能分解衰老的细胞器
C.分泌蛋白合成旺盛的细胞中,高尔基体膜成分的更新速度快
D.植物细胞叶绿体产生的ATP主要用于主动运输等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江西省高三十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是氢的载体随化合物在生物体内转移的过程,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A.①产生的氢的载体可在②过程中将三碳化合物还原
B.氢的载体经⑤转移到水中,其过程需O2参与
C.①④⑤⑥⑦过程能生成ATP ,②③过程会消耗ATP
D.晴朗的白天,小麦的①过程比⑤过程进行旺盛,且通过②③过程在叶绿体中积累多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江西省高三十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五个大小相同的马铃薯幼根与物种A的幼根分别放入甲~戊五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数小时后,取出称重,重量变化如图所示。以下关于该实验结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种A比马铃薯更耐干旱
B.在甲溶液中加入适量的蔗糖酶,在最初一段时间,其中的马铃薯幼根细胞液浓度将减小
C.物种A在与马铃薯根细胞液等渗的完全培养液中不能正常生长
D.当马铃薯根细胞在乙蔗糖溶液中重量不再发生变化时,水分子的跨膜运输也就停止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江西省高三十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研究人员测定了甲、乙、丙三种大分子化合物和动物X、植物Y体细胞干重中某些化学元素含量百分比(如下表),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元素 | C | H | O | N | P | Ca | S |
X | 55.99 | 7.76 | 14.62 | 9.33 | 3.11 | 4.67 | 0.78 |
Y | 43.57 | 6.24 | 44.43 | 1.46 | 0.20 | 0.23 | 0.17 |
甲 | 73~77 | 11~12.5 | 9~12 | ||||
乙 | 52~58 | 7~8 | 40~45 | ||||
丙 | 50~55 | 6.5~7.3 | 19~24 | 15~24 | 极少 | 极少 |
A.同质量的物质甲彻底氧化分解产生能量多余乙和丙,甲是生物体内主要能源物质
B.生物个体X、Y的遗传物质不会是甲、乙、丙中的任何一种
C.由于X体内钙的含量明显高于Y,说明X很可能有肌肉抽搐的症状
D.X的细胞中C元素的含量很高,说明其体内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江西省高三十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溶酶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溶酶体是高尔基体断裂后形成的
B.溶酶体能消化从外界吞入的颗粒和细胞自身产生的碎渣
C.溶酶体消化过程与膜的流动性有关
D.溶酶体破裂后,其内部各种水解酶的活性应升高或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一个蛋白质分子彻底水解后就能得到20种氨基酸 | |
B. | 不同细胞内蛋白质等有机物不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就不同 | |
C. | 蛋白质和DNA分子的多样性都与各自的空间结构密切相关 | |
D. | 淀粉、糖原、纤维素和麦芽糖彻底水解后,得到的产物都不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