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6.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的时间(  )
A.在减数Ⅰ、Ⅱ后期都出现
B.同时发生于减数Ⅰ的后期
C.同时发生于减数Ⅱ的后期
D.同源染色体分离出现于减数Ⅰ,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出现于减数Ⅱ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解答 解: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分离,体现基因的分离定律;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体现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遗传规律的细胞学基础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如表是植物Ⅰ和植物Ⅱ在一天中气孔导度的变化.请分析回答:
时间03691215182124
植物Ⅰ气孔导度383530728152538
植物Ⅱ气孔导度11203830352011
(注:气孔导度能反映气孔张开的程度,其单位是mmol CO2•m-2•s-1,表示单位时间内进入叶片表面单位面积的CO2的量)
(1)请在坐标图中画出植物Ⅰ和植物Ⅱ一天中气孔导度的变化曲线.

(2)据表分析可知,一天中植物Ⅰ和植物Ⅱ吸收CO2的主要差异是植物Ⅰ主要在夜间吸收CO2,植物Ⅱ主要在白天吸收CO2;沙漠植物的气孔导度变化更接近于植物Ⅰ,此特性的植物其细胞内结合水的含量相对较高.
(3)影响植物Ⅱ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环境因素除了水和CO2 浓度之外,还有光照强度(光照)、温度、无机盐(矿质元素)(指出两种).
(4)下图中甲、乙两图分别表示光照强度和空气中CO2含量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丙图表示一天内某时间段密闭蔬菜大棚内C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甲中图C点产生ATP的场所有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甲乙丙三图中代表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的点依次为B、D、G.如果在缺镁的条件下,B点将向右方移动.

(5)请写出甲图A点有氧条件下的总反应式:C6H12O6+6O2+6H2O$\stackrel{酶}{→}$6CO2+12H2O+能量.若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不变,则C点与B点相比较,叶绿体基质中C3的含量较少(填“较多”、“较少”或“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红外线CO2分析仪可用于测定混合气体中CO2的浓度及其变化量.将水稻的成熟绿叶组织放在密封透明的小室内给予适宜光照,在不同CO2浓度下测定光合作用效率.图1甲为光合作用增长率随CO2浓度变化的情况.图1乙是某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物质变化示意简图.其中a、b表示物质,①~④表示生理过程.请分析回答:

(1)图1甲中光合作用速率最大的是E点.
(2)图1乙中各种生物(除病毒外)都能进行的过程是③(填序号).
(3)将某绿藻细胞悬浮液放入密闭的容器中,在保持一定的pH值和温度时,给予不同条件,细胞悬浮液中溶解氧浓度变化如图2所示.请分析回答:
①在图中乙处光照开始后,溶解氧浓度稍有增加后不再增加而稳定,原因是容器中CO2减少,绿藻细胞的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
②在图中丙处添加CO2,短时间内细胞中C3和C5的含量变化是C3增加,C5减少.
③若在图中丁处加入使光反应停止的试剂,则正确表示溶解氧变化的曲线是a~g中的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种群数量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根据种群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上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总面积为2公顷(1公顷=10 000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和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只标记数/只
初捕3232
重捕324
①这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称为标志重捕法
②该草地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为128只/公顷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后会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高(高∕低)
(2)某研究所对某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图一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①图二中A﹑B能反映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B.
②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主要原因是食物和空间不足、捕食者数量增多、种内斗争加剧(答出两点即可)
③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最可能为增长型
④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K,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被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frac{K}{2}$水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生物研究性小组的同学对某地区人类的遗传病进行调查.以下是甲病和乙病在该地区每万人种的基本情况以及两种病的某家族遗传系谱图.
有甲病、无乙病人数无甲病、有乙病人数有甲病、有乙病人数无甲病、无乙病人数
男性28025054465
女性2811724700

请根锯所给的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回答:
(1)控制乙病的基因最可能位于X染色体长.如果该人群中带有乙病基因的杂合体有82人,则人群中乙病的致病基因頻率为2.5%.
(2)该小组的同学在调査中发现的上述两种遗传病的家族谱系图,其中甲病与正常为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乙病与正常为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 用B表示,隐性基因用b表示.
①III-3的基因型是AaXBXb/AaXBXB
②以上述判断为基础,如果IV-?是男孩,他患甲病的几率是$\frac{1}{6}$,同时患有甲病和乙病的几率为$\frac{1}{24}$.
(3)图为该家族中正常人和患者甲病致病基因DNA测序结果,据图分析,患者甲病致病基因突变的取因是图中一个碱基C被替换成T,由此引起的编码的氨基酸种类改变,导致蛋白质改变,从而引起人患病.

(4)研究发现,该家族有一女患者的甲病致病基因第327密码子处由于单个碱基(C)的缺失,使第326密码子后的编码氨基酸发生改变,导致原有22个氨基酸的肽链末端延长为32个氨基酸.请解释原因碱基的缺失,导致遗传信息翻译的终止信号延后出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导致温室效应、酸雨等环境问题
B.引入外来物种不一定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C.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大量开垦草地
D.保护森林就是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保护森林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下列有关NaOH在生物实验中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鉴定还原糖时,向样液中预先加入NaOH溶液是为反应提供碱性环境
B.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时,让空气先通入NaOH溶液是为了测定CO2含量
C.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时,使用NaOH溶液以提高物质运输效率
D.探究pH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时,可用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调节酸碱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种子萌发过程中,由于受到土壤的机械压力,幼苗的下胚轴顶端会产生曲折,形成甲图所示的“顶端弯钩”.科学家为研究该现象产生的机理,在无土、黑暗条件下,给予黄化幼苗不同外源植物激素处理,得到如图乙的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顶端弯钩”的形成减小了子叶在出土过程中的机械伤害
B.“顶端弯钩”的形成与生长素无关
C.茉莉素拮抗乙烯在“顶端弯钩”形成中的作用
D.土壤压力、光照等环境因子会引起植物体内激素含量的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根据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内的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不同抗体结构的差异体现在氨基酸的数目、种类和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和所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同.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细胞的黏附.
(2)科学家米尔斯坦和柯勒设计了一个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方案,主要过程如下:
首先用一种B淋巴细胞与能在体外大量增殖的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形成多种杂交细胞,然后放到具有筛选作用的(选择性)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从而获得杂交瘤(杂种)细胞,再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处理,最终获得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的最主要优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能大量制备.
(3)诱导动物细胞融合常用的化学试剂是聚乙二醇(PEG).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