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如图所示为细胞对大分子物质“胞吞”和“胞吐”的过程.下列与此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a与b均要以膜的流动性为基础才可能发生
B. b示细胞分泌的同时导致膜成分的更新
C. b与a分别是细胞排泄废物和摄取养分的基本方式
D. a要有细胞表面识别和内部供能才可能完成
【答案】C
【解析】
胞吞和胞吐是膜流动性的具体体现。胞吞是大分子物质通过膜外表面的糖被识别,消耗能量进入细胞内的方式。细胞分泌时分泌小泡与细胞膜融合,使大分子物质排到膜外,因此膜的成分会发生变化。细胞排出代谢废物和摄取养分的主要方式,仍然是跨膜运输。
a是细胞的胞吞过程,b是细胞的胞吐过程,不论是细胞的胞吞还是胞吐都伴随着细胞膜的变化和具膜小泡的形成,以膜的流动性为基础才可能发生,故A正确;b是胞吐,该过程中通过具膜小泡的形成与具膜小泡与细胞膜的融合来实现,因此存在膜成分的更新,B正确;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是细胞摄取养分排泄废物和摄取养分的基本方式排泄废物的基本方式,胞吞和胞吐分别是细胞摄取、分泌大分子物质的方式,故C错误;a是胞吞过程,需要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的识别作用,胞吞是耗能过程,需要细胞内部提供能量,故D正确;综上所述,选C项。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研究人员在自然光照条件和相当于自然光照强度1/3的遮阴条件下,分别测定大 豆叶片中光合色素的相对含量,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l)仅根据上表实验结果推测,遮阴处理可能____(填“提高”或“降低”)草莓的光合作用效率,原因是 ____。
(2)进一步研究表明,遮阴组固定CO2的速率比对照组的低,其原因是①____, ②___
(3)调查发现种植在甲地的大豆叶片和种植在乙地的大豆叶片相比颜色较黄,推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①甲地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少;②乙地大豆叶片含有更多的类胡萝卜素。请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实验予以确认,写出简要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表示胰岛素分子中一条多肽链,其中有3个甘氨酸(R基:—H)分别位于第8、20、23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多肽含有一个游离的羧基,位于第1位
B. 用特殊水解酶除去3个甘氨酸,形成的产物比原多肽多5个氧原子
C. 用特殊水解酶除去3个甘氨酸,形成的产物中有4条多肽链
D. 形成此多肽时,参与脱水缩合的氨基酸相对分子总量减少了52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表示生物体内基因控制性状的流程,分析正确的是
A. I过程需要DNA链作模板、四种脱氧核糖核酸为原料
B. 豌豆的圆粒和皱粒出现的根本原因是Ⅱ过程中合成的蛋白质不同
C. 与二倍体植株相比,其多倍体植株细胞内I与Ⅱ的过程一般更旺盛
D. 基因重组一般发生在生物体个体发育中,经I、Ⅱ、Ⅲ过程后才表现出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甲、乙两种小分子物质在细胞内外的浓度情况如图所示,在进行跨膜运输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进入细胞一定需要能量 B. 甲运出细胞一定有载体蛋白的参与
C. 乙进入细胞一定不需要能量 D. 乙运出细胞一定消耗代谢能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表示豌豆(2n)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部分基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这对同源染色体上的4对基因均为等位基因
B. 甲染色体上所示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该生物体内可全部观察到
C. 图中茎高和花色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D. 图示所有等位基因在遗传时都遵循分离定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Qβ噬菌体的遗传物质(QβRNA)是一条单链RNA,当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QβRNA立即作为模板翻译出成熟蛋白、外壳蛋白和RNA复制酶(如图所示),然后利用该复制酶复制QβRNA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一条QβRNA模板只能翻译出一条肽链
B. QβRNA复制后,复制酶基因才能进行表达
C. QβRNA的复制需经历形成双链RNA的过程
D. QβRNA的复制需经历一个逆转录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变形虫表面的任何部分都能伸出伪足,人体内的一些白细胞可以吞噬病菌。上述生理过程的完成都依赖于细胞膜的
A.选择透过性B.流动性C.信息交流D.能控制物质进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图为神经细胞膜的部分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神经细胞膜上Na+的跨膜运输存在不同方式
B. 细胞膜上的Na+-K+泵同时具有运输和催化的功能
C. 图示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D. Na+的内流最终导致细胞内外Na+浓度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