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2、噬菌体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4、图示表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①表示32P标记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②表示搅拌后离心,A表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B表示上清液,C表示沉淀物.
解答 解:(1)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并且在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因此在图一的A,B,C,D中,A和B带有放射性35S标记,本实验证明在T2噬菌体增殖和遗传过程中DNA起着决定性作用.
(2)由于B、D中构成T2噬菌体外壳的蛋白质分子均是由T2噬菌体的DNA在细胞内指导合成的,因此两者的蛋白质分子结构相同.
(3)如果搅拌时间过短,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未能与细菌分离,导致大部分带有放射性35S的噬菌体外壳随细菌进入沉淀物中,因此会导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较低.某兴趣小组为了验证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若实验过程中保温时间过长,则子代噬菌体会释放到培养液中,导致细胞外的32p放射性增强,即图二的实验结果中M点的位置将向上移动.
故答案为:
(1)A、B DNA
(2)二者均是由T2噬菌体的DNA在细胞内指导合成的
(3)较低 搅拌时间过短,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未能与细菌分离,导致大部分带有放射性35S的噬菌体外壳随细菌进入沉淀物中 向上
点评 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考纲中理解层次的要求,着重考查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中的放射性标记、放射性出现的部位等知识,在解答过程中,需要用对照实验的原则进行解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吉林省长春市高三上第二次模拟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判断关于“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实验中应分别加入甲基绿和吡罗红
B.该实验用口腔上皮细胞而不用叶肉细胞,是因为叶肉细胞不含RNA
C.观察时应选择染色均匀、细胞质色泽较深的区域
D.冲洗载玻片时,要用蒸馏水缓水流冲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新生儿和儿童容易表现单基因病和多基因病 | |
B. | 中老年人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 | |
C. | 青少年患遗传病的风险很大 | |
D. | 羊膜腔穿刺的检查结果可用于诊断染色体遗传病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分化程度大于造血干细胞 | B. | 细胞核中的DNA不存在解旋现象 | ||
C. | 可发生兴奋,其内的基因成对存在 | D. | 一般不再分裂,没有细胞周期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有丝分裂后期存在相同基因的分离 | |
B. |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不存在基因的分离 | |
C. | 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有着丝点的分裂 | |
D. | 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有同源染色体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若甲图代表的过程与丁图中⑤形成有关,则A代表的物质是通过乙图过程合成的 | |
B. | 解旋酶和RNA聚合酶均能破坏丙图中虚线所示的结构 | |
C. | 丙图中的虚线,不会出现在乙图的③中 | |
D. | 如果用35S标记某种氨基酸,35S会出现在乙图和丁图中④所对应的结构中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