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5.噬菌斑(如图1)是在长满细菌的培养基上,由一个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不断裂解细菌产生的一个不长细菌的透明小圆区,它是检出噬菌体数量的重要方法之一.现利用连续取样、在培养基中培养的方法,测得噬菌体在感染大肠杆菌后数量变化曲线(图2).下列有关该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曲线a~b段噬菌体数量不变,说明此阶段噬菌体还没有开始侵染细菌
B.曲线a~b段细菌细胞中正旺盛地进行细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C.由b到c对应时间内噬菌体共繁殖了10代
D.限制c~d段噬菌斑数量增加的因素最可能是细菌已经绝大部分被裂解

分析 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繁衍后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合成、组装和释放,其中合成子代噬菌体所需的原料均由细菌提供.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曲线a~b段,噬菌斑没有增加;曲线b~d段,噬菌体数量呈指数倍数增长;d~e段噬菌斑数量不再增加,可能是绝大部分细菌已经被裂解.

解答 解:A、曲线a~b段噬菌体数量虽然不变,是由于噬菌体在细菌细胞内,没有裂解细菌,因而不能说明噬菌体还没有开始侵染细菌,A错误;
B、曲线a~b段,噬菌斑没有增加,说明细菌体内正旺盛地进行噬菌体而不是细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等过程,B错误;
C、曲线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噬菌斑数量增长了10倍,但并不表示噬菌体共繁殖了10代,因为噬菌体数量是呈指数倍数增长的,C错误;
D、d~e段噬菌斑数量不再增加,原因可能是绝大部分细菌已经被裂解,噬菌体失去寄生场所,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噬菌体的生活方式、噬菌体的种群数量变化,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题干和题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理解所学知识要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下列有关同位素标记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
①科学家把用放射性标记的氨基酸注入细胞中,发现放射性依次出现于:附有核糖体的内质网、分泌小泡、高尔基体、小囊泡、细胞膜
②卡尔文向小球藻提供14C标记的CO2,并追踪检测其放射性,探明了暗反应的全过程
③赫尔希和蔡斯利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采用了搅拌和离心等手段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
④要证明DNA通过半保留的方式进行复制,可以将15N标记的细菌放在14N的培养基中培养一代后,再检测后代DNA放射性的强弱.
A.O项B.1项C.2项D.3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回答下列关于微生物的问题.
阿拉伯胶是一种多糖,研究者从某地合欢树下距离地表深10~15cm处的土样中初筛到能降解阿拉伯胶的菌株SM01,以下为该菌株的鉴定过程.
(1)筛选所用的选择培养基只能以阿拉伯胶作为唯一碳源,其原因是只有能降解阿拉伯胶的微生物能正常生长和繁殖.
(2)SM01的菌落为粉白色,菌落初期呈突起絮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其菌丝白色致密,且有分生孢子,细胞核直径约lμm,初步推测为真菌.下列属于SM01肯定具有的结构和特征是ABGH(多选).
A细胞膜  B核糖体  C拟核  D荚膜  E芽孢  F菌盖  G细胞核  H分生孢子
(3)在分离纯化菌株时,通常使用的划线工具是接种环.如图1示某种划线法操作后菌落生长状况,数字表示划线顺序.某同学以同样方法对某个平板划线后,经一段时间培养,发现第一划线区域的划线上都不间断地长满了菌,第二划线区域的第一条线上无菌落,其它划线上有菌落.造成划线无菌落可能的操作失误可能是接种环灼烧后未冷却或划线未从第一区域末端开始.
(4)为探究阿拉伯胶的降解机制,将该菌种的培养液过滤离心,取上清液做如图2所示实验.该实验的假设是目的菌株(菌株SM01)能分泌降解阿拉伯胶的蛋白质.为什么说该实验设计不合理?缺少空白对照.

(5)请根据(4)小题的分析完善其实验设计.另设置两组一样装置的对照组,其中第一组只用上清液,不添加蛋白酶,取出10ml加入阿拉伯胶溶液,测定阿拉伯胶的降解率,第二组不用上清液,只用含蛋白酶的溶液,取出10ml加入阿拉伯胶溶液,测定阿拉伯胶的降解率
(6)在阿拉伯胶降解酶运用到工业生产前,需对该酶的最佳温度范围进行测定.图3中的曲线①表示酶在各种温度下酶活性相对最高酶活性的百分比.将酶在不同温度下保温足够长的时间,再在酶活性最高的温度下测其残余酶活性,由此得到的数据为酶的热稳定性数据,即图3的曲线②.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A.该酶只能在最佳温度范围内测出活性
B.曲线②35℃数据点是在80℃时测得的
C.曲线①表明80℃是该酶活性最高的温度
D.曲线②表明该酶的热稳定性在70℃之后急剧下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以下为某家族甲病(设基因为A、a)和乙病(设基因为B、b)的遗传家系图,其中Ⅱ-1不携带任何的致病基因.
请回答: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乙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
(2)Ⅲ-6的基因型为aaXBY,如果Ⅲ-1与Ⅲ-5婚配,生出只患一种病的孩子的概率为$\frac{1}{2}$.
(3)若Ⅲ-4含有乙病致病基因,请判断该致病基因来自Ⅱ-4还是Ⅱ-5,用遗传图解表示(表现型不作要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大肠杆菌细胞质中合成的解旋酶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参与DNA的复制过程
B.线粒体内膜上蛋白质的含量高于外膜
C.功能不同的细胞中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存在差异
D.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时需要囊泡的协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图所示.

(1)本实验过程中,通常采用样方法的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种群数量变化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2)图1示输入该稻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而图1稻田生态系统中未表现的成分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
(3)若该稻田多年后被弃耕,其将发生演替至顶极群落(演替所达到的最终平衡状态),其上物种甲、乙、丙的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如图2所示,则物种甲、乙、丙在演替的不同阶段开始生长,最先定居于该生态系统的物种可能是丙,至顶极群落后三者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自下而上依次最可能为丙乙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图1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部分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图2是一个由5种生物组成的食物网;图3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之间的相互内在关系是物质循环以能量流动作为动力,能量流动以物质循环作为载体.
(2)图1中缺少两个重要过程,请用文字和箭头的形式补充:无机环境→丁、甲→丙.
(3)若图2中的乙大量减少,则短期内戊的数量会增加.
(4)图3中可表示桑树和蚕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分别是C、B1+C1+D1(用相应字母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新西兰某高发疾病为单基因遗传病,人群中随机调查发现,当夫妇双方都是患者时,其子代中女孩全部为患者,男孩中有75%的为患者,当母方表现正常时,其儿子全部表现正常,则(  )
A.其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B.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
C.样本中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为$\frac{5}{6}$
D.男患者的女儿及女患者的儿子均患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多选题

5.图甲表示b基因正常转录过程中的局部分子状态图,图乙表示该生物正常个体的体细胞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某生物的黑色素产生需要如图丙所示的3类基因参与控制,三类基因的控制均表现为完全显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乙所示的生物体中肯定存在某细胞含有4个b基因
B.若$\frac{{b}_{1}链的(\;A+U+C)}{{b}_{2}链的(A+T+G)}$=0.3,则b2为RNA链
C.由图乙所示的基因型可以推知:该生物个体肯定不能合成黑色素
D.若图乙中的2个b基因都突变为B,则该生物体可以合成出物质乙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