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2.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
B.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C.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frac{K}{2}$
D.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frac{K}{2}$

分析 据图分析,t0-t1种群增长率增加,t1-t2群增长率减小为0,表示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

解答 解:A、在t0~t2时间内,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降低,但是始终≥0,故种群数量先增加迅速,后增加减慢,直至最后数量稳定,呈现S型增长.在t1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数量为$\frac{K}{2}$,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种群数量超过t1时,捕捞完后使种群数量降至$\frac{K}{2}$,保持最大的增长速率.A错误;
B、t1-t2群增长率减小,但是始终大于0,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B错误;
C、在t0时,种群数量最小,为起始数量,t2时,种群数量为K,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frac{K}{2}$,C错误;
D、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frac{K}{2}$,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中等,关键是理解种群增长率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含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如图是某DNA分子的部分平面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
(1)DNA是双螺旋空间结构,3、4的中文名称分别是腺嘌呤、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2)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碱基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3)若该DNA分子中,其中的一条链的$\frac{A+G}{T+C}$为0.4,那么在它的互补链中,$\frac{A+G}{T+C}$应为2.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甘薯和马铃薯都富含淀粉,但甘薯吃起来比马铃薯甜.为探究其原因,某兴趣小组以甘薯块根和马铃薯块茎为材料,测定其还原糖的含量,结果表明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甘薯含有还原糖.有观点认为:马铃薯不含还原糖是因其不含淀粉酶;而甘薯含有淀粉酶,淀粉酶可以将淀粉水解成还原糖,所以甘薯含还原糖.为验证该观点是否正确,设计如下实验,请填空:
(1)实验原理:B
①淀粉酶水解淀粉产生还原糖    
②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生成紫色.   
③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备选材料与用具:甘薯提取液(已去淀粉和还原糖),马铃薯提取液(已去淀粉),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等.
(2)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A、B两支试管,在A管中加入甘薯提取液,在B管中加入等量的马铃薯提取液.
第二步:A、B两支试管中各加入等量淀粉溶液.
第三步:A、B两支试管中再各加入等量斐林试剂.
第四步:A、B两支试管水浴加热,观察颜色变化.
(3)实验结果:A管砖红色,B管蓝色.结果表明该观点正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以下原因错误的是(  )
A.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B.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通过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C.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
D.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下列物质出入细胞的实例中,属于自由扩散的是(  )
A.CO2分子进入叶肉组织细胞B.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
C.变形虫吞噬食物颗粒D.胰腺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福建省高一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中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1543年比利时科学家维萨里从器官水平揭示了人体结构

B.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首次观察到活细胞

C.18世纪3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

D.1858年德国科学家首次提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某校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进行人类遗传病方面的调查研究.图1是该校学生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某种遗传病(甲病)的系谱图(显、隐性基因用D、d表示).请分析回答:

(1)通过Ⅱ3、Ⅱ4、Ⅲ8个体可以排除甲病是显性遗传病.若Ⅱ4号个体不带有此致病基因,Ⅲ7和Ⅲ10婚配,后代男孩患此病的概率是$\frac{1}{4}$.
(2)若要调查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需要做到①随机取样,
②调查群体足够大.
(3)若Ⅱ4号个体带有甲病致病基因,Ⅲ7是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显、隐性基因用B和b表示).
①图2表示Ⅱ3产生的配子中相关染色体模式图,图3为形成图2卵细胞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请写出Ⅱ3的基因型DdXBXb,并在图3中标注相关的基因.
②图3细胞分裂后,其上半部分形成的细胞名称是(第一)极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研究发现三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促进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③用某种蛇毒注射到兔的体内,然后取该兔的血清治疗被毒蛇咬伤的患者,则血清中的有效成分是丙.则这三种物质中(  )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丙是淋巴因子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丙是抗原
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丙是抗体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丙是抗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辽宁葫芦岛第六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下图是一个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仔细观察后回答下面的问题([]内填序号,上写名称)。

(1)该细胞是 细胞(填植物或动物),做出此判断的依据是:此细胞具有[] 、[] 、[] 等结构。

(2)是有氧呼吸主要场所的细胞器是[]

(3)具有双层膜结构但不是细胞器的是[]

(4)若将细胞放入清水中,细胞的[ ] 会涨破,原因是 。若将细胞放入质量浓度为0.45g/mL的蔗糖溶液中,则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 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