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5-11-3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图5-11-3
A.甲乙两种群间为捕食关系 |
B.M时乙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
C.两种群的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
D.两种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减小说明了该生态系统正在衰退 |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有关真核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无丝分裂过程核膜不消失 |
B.动物细胞仅以有丝分裂方式进行增殖 |
C.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不形成细胞板 |
D.无丝分裂仅出现于高等生物的衰老细胞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用同位素14C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一段枝条的一端,然后探测另一端是否含有放射性14C标记的吲哚乙酸存在,枝条及位置如下图。下列有关处理方法及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处理甲图中A端,能在甲图中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
B.处理乙图中A端,能在乙图中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
C.处理甲图中B端,能在甲图中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
D.处理乙图中B端,不可能在乙图中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基因疫苗接种到动物体内,既能在动物细胞内表达相关抗原,又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和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接种基因疫苗属于主动免疫 |
B.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 |
C.基因疫苗能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
D.效应B细胞和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均能识别相应抗原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PM 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而人体的呼吸道对其没有过滤阻挡能力,因而会严重影响人们健康。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PM 2.5中的有害物质可能会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
B.空气中超标细颗粒物使过敏病人发病时,B淋巴细胞迅速增殖、分化 |
C.PM 2.5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就会导致其pH呈酸性 |
D.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生命活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人剧烈运动会产生大量的乳酸,使血浆的pH显著下降 |
B.抑制膜上载体活性或影响线粒体功能的毒素都会阻碍根细胞吸收矿质离子 |
C.胰岛素只能通过增加糖的去路降低血糖浓度 |
D.切除动物垂体后,动物血液中的生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都会减少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失重状态下根失去向地性的原因是生长素不能极性运输 |
B.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扦插枝条的下端,生根效果一定不同 |
C.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受精的二倍体番茄子房,可获得四倍体无子番茄 |
D.细胞分裂素能促进果实的生长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在神经系统正常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控制作用,根据对下一级神经元活动的影响,可以把突触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调节过程如图4-10-2所示)。图1和图2是某动物体内的两种突触,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图1 兴奋性突触作用示意图 图2 抑制性突触作用示意图
图4-10-2
A.两种突触的兴奋传递离不开体液的参与 |
B.图2的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可导致突触后膜的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
C.两者产生的神经递质不同,说明两种细胞的基因不同 |
D.图1和图2的突触后膜不可能属于同一个神经细胞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莱航鸡羽毛的颜色由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其中B、b分别控制黑色和白色,A能抑制B的表达,A存在时表现为白色。某人做了如下杂交实验:
代别 | 亲本(P)组合 | 子一代(F1) | 子二代(F2) |
表现型 | 白色(♀)×白色(♂) | 白色 | 白色∶黑色=13∶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