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霉素和脱落酸是植物体的重要激素,种子萌发时释放大量的赤霉素会降解脱落酸。研究者向野生型玉米中转入基因E,使其细胞中赤霉素含量减少(突变体),并以野生型和突变型植株为材料进行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转入到玉米植株的基因E,可以通过花粉传入其它物种
B.当赤霉素含量降低时,有利于玉米在逆境中生长和发育
C.突变体对外源脱落酸敏感性高,可能是由于植株中脱落酸含量较高
D.据表分析可知,脱落酸对两种玉米种子萌发的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山东枣庄第八中学东校区高一3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以下各项中参与思维等神经活动的基本单位是 ( )
A.神经元 B.反射弧 C.大脑皮层 D.语言中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浙江省嘉兴市高三教学测试(二)理综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部分物质出入液泡的示意图,Ca2+通过载体II进入液泡时不直接消耗ATP。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H+进入液泡属于主动转运
B.Ca2+进入液泡不需要能量推动
C.载体I、Ⅲ与ATP的水解有关
D.细胞液维持较高浓度有利于水向液泡渗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四川省资阳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为研究棉花去棉铃(果实)后对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者选取至少具有10个棉铃的植株,去除不同比例棉铃,3天后测定叶片的CO2固定速率以及蔗糖和淀粉含量。结果如图。
(1)光合作用暗反应利用光反应产生的 ,在 中将CO2转化为单糖,进而形成淀粉和蔗糖。
(2)由图1可知,随着去除棉铃百分率的提高,叶片光合速率 。本实验中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植株的CO2固定速率相对值是 。
(3)由图2可知,去除棉铃后,植株叶片中 增加。由此可推测,叶片中光合产物的积累会 光合作用。
(4)一种验证上述推测的方法为:去除植株上的棉铃并对部分叶片遮光处理,使遮光叶片成为需要光合产物输入的器官,检测 (填“遮光的”或“未遮光的”)叶片的光合产物含量和光合速率。与只去除棉铃植株的叶片相比,若检测结果是 ,则支持上述推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四川省资阳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有氧呼吸及光合作用产生ATP均在生物膜上进行
B.生物膜之间可通过具膜小泡的转移实现膜成分的更新
C.分泌蛋白的修饰加工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共同完成
D.细胞膜内外两侧结合的蛋白质种类有差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四川省毕业班“卷中卷”大联考(二)理综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浆细胞合成的蛋白质不具有的生理功能是
A.在细胞内的各种生理反应中起到催化作用
B.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
C.在ATP的协助下跨膜运输葡萄糖进入细胞
D.识别抗原后使浆细胞开始一系列增殖分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下图一是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在某家族中的系谱图(与甲病有关的基因为A、a,与乙病有关的基因为B、b),经调查,在自然人群中甲病发病率为19%。图二表示该家族中某个体体内细胞分裂时两对同源染色体(其中一对为性染色体)的形态及乙病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
(2)乙病致病基因是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基因。要确定其是否位于X染色体上,最好对家族中的________个体进行基因检测。
(3)图二的A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B细胞中含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
(4)根据图二的C细胞推断可知,图一中的Ⅱ2基因型是________。图一中Ⅲ3与自然人群中仅患甲病的男子婚配,则他们的后代患遗传病的概率为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图示为动物某组织细胞及其所处内环境(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剧烈运动后,①处pH值会明显下降
B.③生活的内环境中的水可来自于③和①
C.葡萄糖由①经②到达③的过程,依靠自由扩散来完成
D.若③为胰岛B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胰岛素浓度高于①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表现型4种,比例为9:3:3:1,基因型9种 | |
B. | 表现型2种,比例为3:1,基因型3种 | |
C. | 表现型4种,比例为3:1:3:1,基因型6种 | |
D. | 表现型2种,比例为1:1,基因型3种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