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2.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分为G1期、S期和G2期)和分裂期(M期).如图标注了甲动物(体细胞染色体数为12)肠上皮细胞的细胞周期各阶段的时长及DNA含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用含放射性同位素的胸苷(DNA复制的原料之一)短期培养甲动物肠上皮细胞后,处于S期的细胞都会被标记.在S期细胞内主要的变化是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洗脱含放射性同位素的胸苷,换用无放射性的新鲜培养液培养,定期检测,预计最快约2.2h后会检测到被标记的M期细胞.
(2)从被标记的M期细胞开始出现到其所占M期细胞总数的比例达到最大值时,所经历的时间为1.8h,处于M期的一个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情况是12→24→12.
(3)若向甲动物肠上皮细胞培养液中加入过量胸苷,处于S期的细胞立刻被抑制,而处于其他时期的细胞不受影响.预计加入过量胸苷约7.4 h后,细胞都将停留在S期.
(4)乙动物肠上皮细胞的细胞周期时长为24h,M期时长为l.9h.若要在显徽镜下观察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的变化,选用甲 (填“甲”或“乙”)动物肠上皮细胞更合适.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最佳的时期是M期的中期.
(5)在光学显徽镜下观察,同处于分裂末期的动物肠上皮细胞与洋葱根尖细胞,形态上最主要的区别是后者在末期后出现细胞板,前者不会;还有前者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会向内凹陷,后者不会.

分析 分析曲线图:图示表示甲动物(体细胞染色体数为12)肠上皮细胞的细胞周期各阶段的时长及DNA含量.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为: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染色体变化规律为: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即12→24→12.

解答 解:(1)若用含放射性同位素的胸苷(DNA复制的原料之一)短期培养甲动物肠上皮细胞后,处于S期的细胞都会被标记.在S期细胞内主要的变化是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题目中所求为:“最快”,则被标记的DNA分子只有到达S期的最后并即将进入G2期,所以要经过2.2小时就可以在M期观测到被标记的M期细胞.
(2)从刚出现有标记的M期细胞,到达有标记的M期细胞达到最大值,则说明其时间经历的是一个M期的时间即1.8小时;由于该细胞中含有12条染色体,且M期为细胞分裂期(包含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时期),其染色体的数量变化是先加倍后减半,即:12→24→12.
(3)由题意可以知道:因为加入胸苷后只抑制了处于S期的细胞,而其他时期的细胞都不受其影响,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处于G1期的细胞先进入S期并被抑制停留在S期,然后是M期的细胞,最后是处于G2期的细胞,所以到细胞都停留在S期的时间为G1+M+G2,即为7.4小时.
(4)观察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的变化,更要选择分裂期在整个细胞周期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大的细胞,这样才更容易观察到试验现象.甲细胞分裂期在整个细胞周期中所占的比例为$\frac{1.8}{3.4+7.9+2.2+1.8}$×100%=11.76%,乙细胞分裂期在整个细胞周期中所占的比例为$\frac{1.9}{24}$×100%=7.92%,故选用甲动物肠上皮细胞更合适.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最佳的时期是M期的中期,此时染色体形态和数目最清晰.
(5)通过题目意可以知道:该试题考查的是动、植物细胞在有丝分裂末期的不同.即动物细胞在有丝分裂末期细胞膜从中间凹陷,最终一个细胞缢裂为两个细胞;而植物细胞则是在赤道板平面上出现了细胞板,细胞板向四周延伸形成细胞壁,从而植物细胞由一个变为两个.
故答案为:
(1)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2
(2)1.8  12→24→12
(3)7.4
(4)甲 中期
(5)细胞板  向内凹陷

点评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首先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过程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解答第(1)和第(2)题;其次要求考生结合曲线图,特别是图中的数据,解答第(3)和第(4)题;还要求考生识记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解答第(5)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湖北省高一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已知果蝇的灰身和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位于常染色体上。将纯种的灰身果蝇和黑身果蝇杂交,F1全为灰身。让F1自由交配产生F2,将F2中的灰身果蝇取出,让其自由交配,后代中灰身和黑身果蝇的比例为

A.1:1

B.2:1

C.3:1

D.8: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证明DNA是“注入”细菌体内的物质,可用同位素32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B.侵染过程中的“合成”阶段,以噬菌体的DNA为模板,而氨基酸、核苷酸、ATP、酶、场所等条件均由细菌细胞提供
C.噬菌体既可以用培养基来培养,也可以用大肠杆菌来培养
D.若用32P对噬菌体双链DNA标记,再转入培养有细菌的普通培养基中让其连续复制n次,则含31P的DNA占子代DNA总数的比例为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人体内含有多种多样的蛋白质,每种蛋白质(  )
A.都含有20种氨基酸B.都有一定的氨基酸序列
C.都能调节生命活动D.都能催化生物化学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的细胞壁都可以被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分解
B.在植物叶肉细胞中,能够合成ATP的场所只有线粒体和叶绿体
C.促甲状腺激素只能与甲状腺细胞接触,是由于甲状腺细胞具有特定的受体蛋白
D.叶绿体中的DNA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生物呼吸作用的底物(有机物)种类及含量的差异,会导致呼吸作用释放的CO2与吸收的O2比例发生差异,这可用呼吸熵表示:呼吸熵(RQ)=$\frac{呼吸作用释放的C{O}_{2}}{呼吸作用吸收的{O}_{2}}$,为了测定种子萌发时的呼吸熵,现准备了3只锥形瓶、瓶塞、带刻度的玻璃管、发芽的小麦种子、10%的NaOH溶液、NaHCO3、清水等,并组装成下面的三套装置.

其中甲实验装置设计如下:锥形瓶内放入一盛有10%的NaOH溶液的小烧杯,杯中插入一根滤纸折叠条.瓶底放入一些蒸馏水浸泡过的滤纸圆片,再将经消毒并充分吸胀的小麦种子若干平铺在滤纸圆片上,加入适量蒸馏水.整个装置密封,并放置到20℃恒温环境中培养.
(1)由于发芽小麦种子(已消毒)的呼吸作用,甲装置内的气体发生了变化,使得墨滴向右移动,显然瓶内气体减少了,减少的气体是氧气.杯中插入一根滤纸折叠条的作用是增大对CO2的吸收能力.
(2)甲装置内的气体变化还不足以求出发芽小麦的呼吸熵,由此还要利用乙装置来测定发芽小麦呼吸作用过程中的某一种气体的变化.测定单位质量小麦种子呼吸时CO2释放量与O2消耗量的比值,请将下面主要的方法步骤补充完整:
①锥形瓶的小烧杯中不加入NaOH溶液,以等量的清水代之;
②用同质量的小麦种子在相同环境下进行与上述实验相同的操作;
③测出相同时间内密闭系统的气体体积净变化量;
④再计算出CO2释放量.
(3)若甲装置测出的实验数据(墨滴移动量)为X,乙装置测得的实验数据(墨滴移动量)为Y,Y代表的是CO2的释放量与O2的吸收量的差值.如果呼吸熵小于1时,说明呼吸底物中含脂肪(呼吸底物不只有葡萄糖).据此可判断出干重相同的油菜和小麦种子在萌发时有氧呼吸CO2释放量与O2消耗量的比值为油菜种子小(大、等、小)于小麦种子.
(4)为了纠正环境因素引起的实验测量误差,必须另设丙装置进行校正.则应对丙装置作相应处理:锥形瓶中加入与实验组等量的死种子,小烧杯内加入 与实验组等量的清水,其他处理与实验组完全相同,同时记录相同时间内的读数变化.如果丙装置的墨滴在实验后向左移动量为Z,则氧气实际消耗量应为X+Z.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A、B、C依次为(  )
A.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和集合管
B.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
C.抗利尿激素、肾小管、渴觉中枢
D.渴觉中枢、肾小管、抗利尿激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蜂毒素是工蜂毒腺分泌的多肽,体外研究发现,蜂毒素对多种癌细胞具有强烈的杀伤作用.癌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体外培养,能够无限增殖.如图表示癌细胞在一定浓度的蜂毒素培养液中培养几小时后,DNA含量不同的细胞数.请据图分析:

(1)据图1结果推测,蜂毒素能将癌细胞阻断在有丝分裂的间期.
(2)研究人员在实验过程中用表格和直方图形式分别记录了实验结果,但记录表因故遗失,请根据直方图还原实验结果记录表:
(3)研究表明,阻断癌细胞增殖周期可引起细胞凋亡.研究人员为研究蜂毒素对人胃癌细胞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方法步骤:a.取若干只相同的培养瓶,分4组并编号,分别加入等量的完全培养液并接种等量的离体胃癌细胞.
b.1号培养瓶为空白对照,向2~4号培养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2,4,8ug/mL蜂毒素溶液
c.培养48h后,检测并统计胃癌细胞的凋亡率,结果如图2所示.
d.重复a、b步骤,检测凋亡基因(Bax、Bel-2)的表达,结果如图3所示.
②结果分析:图2和图3表明蜂毒素对胃癌细胞的作用机制是蜂毒素能促进Bax基因表达和抑制BeI-2基因表达(或通过Bax基因和BeI-2基因表达)来诱导胃癌细胞凋亡(也可带上浓度的影响,其他答案合理也给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如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Q点表示外界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
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
C.环境条件发生变化使得该种群产生了适应性变异
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