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2.下列植物细胞中,最容易发生基因突变的细胞是(  )
A.根尖分生区细胞B.叶肉细胞C.根尖成熟区细胞D.洋葱表皮细胞

分析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体细胞中则不能遗传.
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为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解答 解:A、根尖分生区细胞能够进行有丝分裂,在有丝分裂间期时DNA会进行复制,因此很容易发生基因突变,A正确;
B、叶肉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高度分化的不具有细胞分裂的能力,因此不易发生基因突变,B错误;
C、根尖成熟区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高度分化的不具有细胞分裂的能力,因此不易发生基因突变,C错误;
D、洋葱表皮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高度分化的不具有细胞分裂的能力,因此不易发生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基因突变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明确只有进行分裂的细胞基因突变的可能较高,而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有细胞增殖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如图为夏季时某经济植物在不同遮光处理条件下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为了提高该经济植物的产量,夏季时可进行适当的遮光处理
B.图中ef段,该经济植物体内有机物的总重量持续增大
C.图中b点,该经济植株的叶肉细胞内合成ATP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
D.图中d点,遮光率突然改为30%,则叶绿体内C3与C5的转化速率会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关于抗体的产生、特性和作用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毒素是抗体
B.抗体在某些情况下会对自身成分起免疫反应
C.淋巴细胞都能产生抗体
D.抗体都能被蛋白酶水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2015年10月5日,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被誉为“东方神药”,是一种高效低毒的治疗疟疾的药物,近年来又发现青蒿素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作用.某科研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将等量的人胆囊癌(GBC-SD)细胞悬液分别接种于若干个含有等量培养液的培养瓶中;
②将培养瓶置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静置、除去上清液;
③分别加入等量含2μmol/L、4μmol/L、8μmol/L、16μmol/L的青蒿素的培养液,于37℃、5%CO2培养箱中继续培养;
④分别在培养至72h时吸取培养液,统计并计算细胞增殖抑制率.
⑤重复上述实验步骤3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科研小组进行上述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青蒿素的浓度与细胞增殖抑制率的关系.
(2)步骤③中需要设置对照组,对照组的处理方法为在另一培养皿中加入等量的蒸馏水(或生理盐水)来代替青蒿素,其他操作相同.
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实验过程中必须保证各组之间培养温度、培养液的体积、CO2浓度等都是无关变量(填写两个实验无关变量)保持相同且适宜.
(3)请设计一个用于记录实验结果的表格.见答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下列哪项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
A.合理饮食B.长期吸烟C.常喝绿茶D.保持健康心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现有一长度为1000bp的DNA分子,用EcoRⅠ酶切后得到的DNA分子仍是1000bp,用KpnⅠ单独酶切得到400bp和600bp两种长度的DNA分子,用EcoRⅠ、KpnⅠ同时酶切后得到200bp和600bp两种长度的DNA分子.该DNA分子的酶切图谱正确的是(  )
A.B.
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科学家经研究认为“河南蜱虫叮咬事件”的元凶为一种新型的布尼亚病毒,这一病毒主要由蜱虫传播.下列与该病毒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病毒可能装配有蜱虫细胞的某些成分
B.新型布尼亚病毒体内含有1种核酸,4种碱基
C.该病毒可通过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等方式产生变异,疫苗的研制必须具有针对性
D.该病毒虽寄生在蜱虫细胞内,但非常微小,需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关于如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此细胞处于减数分裂的联会时期,有四分体4个
B.此细胞中含有1个染色体组
C.此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组合为12、34或13、24
D.此细胞核中含染色单体8个,DNA分子8个,染色体4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在19世纪中期以前,体色几乎都是浅色的,在20世纪中期,由于环境污染,黑色桦尺蠖却成了常见类型.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蠖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黑色(A)对浅色(a)是显性.在19世纪以前,桦尺蠖种群中A基因频率很低,在5%以下,而到了20世纪则上升到了95%,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发生这种变化的正确解释是:
(1)在20世纪中期,工厂排出的黑烟使环境发生变化,更适于黑色色个体生存繁衍,故A_基因频率不断增高.
(2)这一事实说明,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导致生物进化朝着有利变异的方向进化.所以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是自然选择学说.其中指出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4)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虽然种群中浅色个体不断减少,黑色突变个体类型迅速发展,整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并没有新的物种形成,原因是黑色个体和浅色个体之间未形成生殖隔离.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