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线 | 植物 | 酶反应相关酶的来源 | 叶肉细胞的来源 |
① | 玉米 | 玉米 | 玉米 |
② | 水稻 | 水稻 | 水稻 |
③ | 人工植物A | 玉米 | 水稻 |
④ | 人工植物B | 水稻 | 玉米 |
分析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葡萄糖.
C4植物叶片中,围绕维管束的是呈“花环型”的两圈细胞,外圈是由部分叶肉细胞组成的,内圈是维管束鞘细胞.在进行光合作用时,CO2首先在C4植物的叶肉细胞内被固定形成一种C4化合物,C4化合物进入维管束鞘细胞内先放出一个CO2分子,并形成丙酮酸,释放出的CO2又被C5固定形成两个C3化合物,然后C3化合物在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的作用下被还原为有机物.由此可知,C4植物的暗反应先进行C4途径再进行C3途径
解答 解:(1)CO2可参与水稻光合作用暗反应的二氧化碳的固定过程,此过程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2)在胞间CO2浓度0~50时,玉米的光合速率升高,此阶段发生的变化还有供给三碳化合物还原的氢增多.
(3)在胞间CO2浓度200~300之间,由于玉米和水稻光合作用速率达到最大时,对应的二氧化碳浓度不同,因此水稻的光合速率逐渐上升而玉米的不再变化.
(4)根据曲线①、②、③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推测,由于表4中人工植物B叶肉细胞的来源是玉米,故表4中人工植物B在不同胞间CO2浓度下的光合速率(曲线④)接近于玉米(曲线①),即最可能是A.
(5)根据表及相关信息,图2中曲线②和曲线③所示光合速率的差异可说明在水稻叶肉细胞内,玉米的与暗反应相关酶的活性比水稻的暗反应相关酶活性低.
(6)现代工业使得大气中CO2的浓度不断提高,这一环境变化趋势更有利于水稻生长,因为超过一定的胞间CO2浓度后玉米的酶活性不再增加.故选:A.
故答案为:
(1)二氧化碳的固定 叶绿体基质
(2)光反应产生了较多的ATP和还原性氢
(3)玉米和水稻光合作用速率达到最大时,对应的二氧化碳浓度不同
(4)A
(5)玉米的与暗反应相关酶的活性比水稻的暗反应相关酶活性低
(6)A
点评 本题结合图示,考查C3植物和C4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和影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表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玉溪峨山彝族自治县一中高二上期末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在一个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个体占15%,若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l,则A基因的频率和F1中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 )
A.30%,2l% B.30%,42%
C.70%,2l% D.70%,4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云南保山田家炳中学高一下期中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现象,属于减数分裂细胞特有的是( )
A.有纺锤体的出现
B.有染色体的出现
C.有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
D.同源染色体分开,分别移向两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frac{1}{8}$ | B. | $\frac{3}{8}$ | C. | $\frac{5}{8}$ | D. | $\frac{6}{8}$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甲图中生物自交后产生基因型为Aadd的个体的概率为$\frac{1}{8}$ | |
B. | 乙图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该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4条 | |
C. | 丙图所示家系中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该病最有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 | |
D. | 丁图表示雄果蝇染色体组成图,其基因型可表示为AaXBY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a是传入神经元.c2是传出神经元 | B. | b2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的存在 | ||
C. | c1与c2接受的神经递质相同 | D. | 该抬手反射没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组别 | 子代性别 |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 |||
灰身、红眼 | 灰身、白眼 | 黑身、红眼 | 黑身、白眼 | ||
甲 | ♂ | $\frac{1}{8}$ | $\frac{1}{8}$ | $\frac{1}{8}$ | $\frac{1}{8}$ |
♀ | 0 | 0 | $\frac{1}{2}$ | 0 | |
乙 | ♂ | 0 | $\frac{3}{8}$ | 0 | $\frac{1}{8}$ |
♀ | 0 | 0 | $\frac{1}{2}$ | 0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