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将豌豆某一性状的显性个体进行自花传粉,对其后代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后代可能没有性状分离,全为显性类型 ②后代可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③后代可能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④后代可能没有性状分离,全为隐性类型
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③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甲表示洋葱根尖的不同区域,图乙表示洋葱根尖处于有丝分裂各阶段细胞核中DNA和细胞质中mRNA的含量变化,图丙呈现的是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某一物质的形态变化。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①②③④细胞形态不同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进行实验获得图乙结果时,________(能/不能)利用图甲②区细胞为材料。
(2)在a和c两时期,_______________催化mRNA分子合成,在d的最后阶段,最活跃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图①→②和②→③表示的生理变化过程分别发生在图乙的________阶段(填文字),根据诱变育种原理,诱变剂发挥作用的时期是图乙的________阶段(填字母)。
(4)在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即使操作正确,也难以看到很多处于分裂期的细胞,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孟德尔为了验证他的假说,巧妙地设计了测交实验。测交是指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相交。下列选项中,属于测交实验的是 ( )
A. Aa×aa B. Aa×Aa
C. AA×Aa D. AA×A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将一份刚采摘的新鲜蓝莓用高浓度的CO2处理48 h后,贮藏在温度为1 ℃的冷库内。另一份则始终在1 ℃的冷库内贮藏。从采后算起每10天取样一次,测定其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计算二者的比值得到下图所示曲线。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比值大于1,表明蓝莓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B. 第20天对照组蓝莓产生的乙醇量高于CO2处理组
C. 第40天对照组蓝莓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
D. 贮藏蓝莓前用CO2短时处理,能抑制其在贮藏时的无氧呼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主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体液调节主要由激素来完成
B. 特异性免疫种中发挥作用的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
C. 扦插时,保留芽和幼叶的主要原因是芽和幼叶能进行光合作用
D.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呼吸商(RQ)指单位时间内进行呼吸作用的生物释放二氧化碳量与吸收氧气量的比值(RQ=释放的二氧化碳体积/消耗的氧气体积).如图1表示萌发小麦种子中发生的相关生理过程,A~E表示物质,①~④表示过程.图2表示测定消毒过的萌发的小麦种子呼吸商的实验装置.请分析回答:
(1)图1中,催化过程①②的酶存在于细胞的 ____,物质E表示______.
(2)图2实验装置乙中,KOH溶液中放置筒状滤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3)假设小麦种子只以糖类为呼吸底物,在25℃下经10min观察墨滴的移动情况,如发现甲装置中墨滴不动,乙装置中墨滴左移,则10min内小麦种子中发生图1中的___(填序号)过程;如发现甲装置中墨滴右移,乙装置中墨滴不动,则10min内小麦种子中发生图1中的___(填序号)过程.
(4)假设小麦种子不只以糖类为呼吸底物,在25℃下10min内,如果甲装置中墨滴左移30mm,乙装置中墨滴左移200mm,则萌发小麦种子的呼吸商是____.
(5)为校正装置甲中因物理因素引起的气体体积变化,还应设置一个对照装置.对照装置的大试管和小烧杯中应分别放入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甲、乙两图是某植物的两种不同细胞(叶肉细胞和根尖生长点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标号2所示结构是进行转录和翻译的主要场所
B. 若将两种细胞分别置于30%蔗糖溶液中,能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的细胞是图甲,图中结构1起重要作用
C. 标号4和标号5所示结构都有双层膜,二者进行的生理活动的意义在于都能产生ATP,用于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
D. 甲细胞一般不再增殖,核中DNA只转录不复制;而乙细胞能继续增殖,核中DNA只复制不转录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