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为研究强光照对移栽幼苗光合色素的影响,某同学用乙醇提取叶绿体色素,用石油醚进行纸层析,如图为滤纸层析的结果(I、II、III、IV为色素条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强光照导致了该植物叶绿素含量降低
B.画滤液线时,滤液在点样线上连续画3次
C.色素III、IV吸收光谱的吸收峰波长不同
D.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有利于该植物抵御强光照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在“观察DNA、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正确的实验步骤是
A. 染色→制片→水解→冲洗→观察
B. 制片→水解→冲洗→染色→观察
C. 制片→染色→水解→冲洗→观察
D. 水解→制片→冲洗→染色→观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调查小组对某一家族的单基因遗传病(用A、a表示)所作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遗传病不可能的遗传方式有伴Y染色体遗传、X染色体隐性遗传
B. 若此病为白化病,一白化病女子与正常男子结婚后,生了一个患白化病的孩子,若他们再生两个孩子(非双胞胎),则两个孩子中出现白化病的概率为3/4
C. 按最可能的遗传方式考虑,则Ⅱ-4和Ⅲ-5的基因型都为XAXa
D. 若Ⅳ-3表现正常,该遗传病最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Ⅳ-5的女儿的基因型为AA、A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表示高等动物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据图推断错误的是
A.图1、2中的细胞b、d不可以是同一种细胞
B.图1、2、3所示方式的实现均需要受体参与
C.图1、3所示的方式可以同时发生在免疫调节中
D.图1、2、3所示方式利于实现细胞间功能的协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将桑树和大豆分别单独种植(单作)或两种隔行种植(间作),测得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如下图所示(注:光饱和点是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时所需的最低光照强度)。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与单作相比,间作时两种植物的呼吸强度均没有受到影响
B.与单作相比,间作时两种植物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均增大
C.间作虽然提高了桑树的光合速率但降低了大豆的光合速率
D.大豆植株开始积累有机物时的最低光照强度单作大于间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某一生物个体的细胞分裂示意图和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分子数目关系图。请回答以下问题:
(1)若图I中的2和6表示两个Y染色体,则此图可以表示的细胞是( )
A.体细胞 | B.初级卵母细胞 |
C.初级精母细胞 | D.次级精母细胞 |
(2)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最多有 条。假设该生物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用15N进行标记,正常情况下,在该细胞分裂形成的精子细胞中,含15N的精子所占比例为 。
(3)图II中有 个染色单体,如果①上某位点有基因B,则基因b正常情况下应存在于 上。
(4)图II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量关系可用图III中的 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关于受精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获能后的精子与卵子相遇后,释放顶体酶穿越放射冠进入透明带
B.雄原核形成的同时,卵子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
C.顶体反应是防止多精子入卵受精的第一道屏障
D.精子外膜与卵细胞膜相互融合,精子入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对酵母菌呼吸作用的探究是同学们感兴趣的实验,现有两个生物兴趣小组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请根据题设要求做答。
(1)甲兴趣小组想探究的具体问题是:酵母菌是否在有氧、无氧条件下均能产生CO2。现提供若干套(每套均有数个)实验装置如图I (ad)所示:
请根据实验目的选择装置序号,并按照实验的组装要求排序(如实验需要,序号可重复使用)。有氧条件下: ;
无氧条件下: 。
(2)乙兴趣小组利用酵母歯培养液、带橡皮塞的锥形瓶两只、lOOml烧杯4个、两根弯曲的带有红色液滴的刻度玻璃管、NaOH溶液、淸水、凡士林等实验材科和用具,按图II所示安装好,探究酵母菌所进行的呼吸作用类型。想得到实验结论还必须同时设计另一实验,请指出另一实验装置(假设该装置编号为Ⅲ)如何设计? 。
请预测与结论相符合的现象,并填写在下表空格中:
序号 | 装置中红色液滴的移动现象 | 结论 | |
装置Ⅱ | 装置Ⅲ | ||
1 | ① | ②不移动 | 只进行有氧呼吸 |
2 | ③不移动 | ④ | 只进行无氧呼吸 |
3 | ⑤ | ⑥ | 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