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
A | 10.4 | 9.2 | 8.2 | 6.8 | 5.5 |
B | 3.0 | 2.1 | 1.2 | 0.6 | 0.2 |
C | 0.3 | 0.5 | 0.9 | 1.5 | 2.4 |
D | 3.2 | 2.0 | 0.4 | 0 | 0 |
E | 3.5 | 2.8 | 1.7 | 1.3 | 0.7 |
基因型 | 入侵前,原地 | 2003年,本地 | 2005年,本地 |
AA | 51% | 57% | 61% |
aa | 11% | 17% | 21% |
分析 1、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般为样方法,而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般为标志重捕法.
2、根据表格1分析,A、B、D、E四个物种数量减少,而C物种的种群数量增加,说明属于外来物种,代表一枝黄花.
3、分析表格2:引入该物种前,AA的频率为51%、aa的频率为11%,则Aa的频率为38%,所以A的基因频率=AA的频率+$\frac{1}{2}$Aa的频率=51%+$\frac{1}{2}$×38%=70%,a的基因型频率=30%.引入该物种后5年,AA的频率为57%、aa的频率为17%,则Aa的频率为26%,所以A的基因频率=AA的频率+$\frac{1}{2}$Aa的频率=57%+$\frac{1}{2}$×26%=70%,a的基因型频率=30%.引入该物种后8年,AA的频率为61%、aa的频率为21%,则Aa的频率为18%,所以A的基因频率=AA的频率+$\frac{1}{2}$Aa的频率=61%+$\frac{1}{2}$×18%=70%,a的基因型频率=30%
解答 解:(1)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般为样方法,从连续五年的调查表中可以看出,在所调查的 A--E 五种植物中,物种C逐渐增多,故为入侵物种一枝黄花.一枝黄花与木地植物之间形成了竞争关系.
(2)由于一枝黄花的生存资源有限,种内斗争加剧,逐渐出现天敌等因素,再过若干年曲线其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将转变为S型曲线.
(3)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密度为纵坐标,绘出的一枝黄花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为:
.
(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由以上分析可知,引入该物种前后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说明该物种在引入前后没有发生进化.种群基因频率的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本地生长环境与原生长地环境基本相同,自然选择的方向相同 该物种入侵前后种群中纯合体比例上升,其最可能的原因是本地缺少为其传粉动物,自交概率增加,从而使纯合体增多.
故答案为:
(1)样方法 C 竞争
(2)S型 生存资源有限,种内斗争加剧,逐渐出现天敌
(3)
(4)没有 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本地生长环境与原生长地环境基本相同,自然选择的方向相同 本地缺少为其传粉动物,自交概率增加,从而使纯合体增多
点评 本题结合表格,考查调查种群密度、种群增长曲线、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6和3 | B. | 6和4 | C. | 6和5 | D. | 9和4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a、c过程可增加土壤肥力 | |
B. | c过程是硝化细菌作用的结果 | |
C. | 参与b过程的生物属于异养厌氧型生物 | |
D. | 利用无氮培养基筛选,可获得a中的某些微生物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8、8、4 | B. | 8、4、4 | C. | 4、4、4 | D. | 8、4、8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该细胞呼吸作用产生CO2的场所只有细胞器1 | |
B. | 结构2不具有膜结构,在有丝分裂的间期复制 | |
C. | 结构4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 | |
D. | 结构9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不同氨基酸之间的差异是由R基引起的 | |
B. | 氨基酸分子之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 | |
C. | 蛋白质的特定功能与其空间结构密切相关 | |
D. | 蛋白质是生物体主要的能源物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