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3.下面是某校高二甲乙两个生物兴趣小组研究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
甲组:探究“萘乙酸(NAA)对小麦幼叶鞘生长的影响”.他们配制了一系列不同浓度的萘乙酸(NAA)溶液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编号123456
NAA溶液浓度(mol•L-1010-1210-1010-810-610-4
幼叶鞘增长长度(mm)2.63.23.95.13.11.8
乙组:探究“萘乙酸对绿豆幼根生长的影响”,方法步骤如下:
①取培养皿6套,编号,并向其中分别加入5mL浓度为10mg•L-1、1mg•L-1、0.1mg•L-1、0.01mg•L-1、0.001mg•L-1、0.0001mg•L-1的萘乙酸溶液.
②在每个培养皿中先放入一张滤纸,再将已萌发的5粒绿豆种子(萌发的幼根等长)整齐排在滤纸上,然后将培养皿均置于220C恒温箱中黑暗条件下培养.
③5天后,测量每个培养皿中绿豆幼根的长度并计算出平均值.
请回答:
(1)对小麦幼叶鞘的生长来说,最适的萘乙酸浓度为10-8mo1•L-l左右,10-4mol•L-1NAA的作用效应是抑制生长.
(2)分析甲组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较低浓度范围内,随萘乙酸浓度的增加,对幼叶鞘生长的促进作用增强;继续提高萘乙酸浓度,促进作用减弱,甚至起抑制作用.(萘乙酸对幼叶鞘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3)乙组实验中盛有不同浓度萘乙酸溶液的小培养皿必须加盖,其原因是避免水分蒸发引起溶液浓度变化.
(4)请修正乙组实验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应增设加入5mL蒸馏水的7号培养皿作为对照组.
(5)试设计一个表格用以统计不同浓度萘乙酸中绿豆幼根的生长状况.

分析 本题的实验目的是探究萘乙酸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萘乙酸的浓度,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可知,在10-121mo1•L-l、10-10mo1•L-1、10-8mo1•L-l、10-6mo1•L-l几个浓度条件下都比空白对照组幼叶鞘增长长度大,其中10-8mo1•L-l的条件下幼叶鞘增长长度最多,这几个浓度条件下对幼叶鞘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在萘乙酸为10-4mo1•L-l的条件下幼叶鞘增长长度小于空白对照组,该浓度抑制幼叶鞘生长.

解答 解:(1)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在实验控制的几个萘乙酸浓度中10-8mo1•L-l的条件下幼叶鞘增长长度最多,因此对该植物的幼叶鞘来说,最适的萘乙酸浓度为10-8mo1•L-l左右.在萘乙酸为10-4mo1•L-l的条件下幼叶鞘增长长度小于空白对照组,该浓度抑制幼叶鞘生长.
(2)由表格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较低浓度范围内,随萘乙酸浓度的增加,对幼叶鞘生长的促进作用增强;继续提高萘乙酸浓度,促进作用减弱,甚至起抑制作用.(萘乙酸对幼叶鞘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3)乙组实验中盛有不同浓度萘乙酸溶液的小培养皿必须加盖,其原因是避免水分蒸发引起溶液浓度变化.
(4)乙组实验设计中应增设加入5mL蒸馏水的7号培养皿作为对照组.
(5)设计一个表格用以统计不同浓度萘乙酸中绿豆幼根的生长状况,具体见答案.
故答案为:
(1)10-8mo1•L-l左右       抑制
(2)较低浓度范围内,随萘乙酸浓度的增加,对幼叶鞘生长的促进作用增强;继续提高萘乙酸浓度,促进作用减弱,甚至起抑制作用.(萘乙酸对幼叶鞘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3)避免水分蒸发引起溶液浓度变化
(4)应增设加入5mL蒸馏水的7号培养皿作为对照组
(5)不同浓度萘乙酸中绿豆幼根的生长状况

根长/cm萘乙酸浓度/mg•L-1
1010.10.010.0010.00010
第一粒长度
第二粒长度
第三粒长度
第四粒长度
第五粒长度
平均长度
(浓度梯度、根长度各,浓度梯度中要有“0”、根长度中要有“平均长度”)

点评 本题是对萘乙酸作用两重性的考查,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下列人体的细胞中,含线粒体最多的是(  )
A.心肌细胞B.成熟的红细胞C.皮下脂肪细胞D.口腔上皮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机体处于不同的外界环境或生理状态时,体内的一些组织、器官、系统的功能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但是人体并不会因此而失去稳态.请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机体血液中②的含量变化对①、③的分泌起调节作用,此种调控机制为反馈调节.
(2)在寒冷环境中,②分泌量增加的同时b(填字母)的分泌量也增加,二者共同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表现为协同作用.请写出寒冷条件下皮肤立毛肌收缩,起鸡皮疙瘩的反射弧皮肤温度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立毛肌.
(3)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会不断变化,导致该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结果.
(4)当人处于悲伤、紧张等感知刺激下,易受病毒感染,这一作用机理是神经系统分泌的神经递质作用于免疫系统,使人体免疫能力下降.
(5)由图2可知:稳态的实现是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之间通过细胞产生的信号分子(或神经递质、激素和免疫因子)(物质)联系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基因型为AaBb的高等动物,图1是其两个不同时期的细胞分裂图象,图2表示细胞分裂时有关物质和结构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片段,请据图回答:

(1)图1中①所处的细胞分裂时期分别是有丝分裂中期.
(2)该动物产生②细胞的场所是卵巢,②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在无突变情况下,图1中②产生的生殖细胞的基因组成是aB.
(3)若图2中曲线表示DNA曲线变化,那么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DE段发生的原因是否相同并请说明理由?相同,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图1为某种绿色植物叶片的气孔结构示意图,中间两个呈肾形的细胞称为保卫细胞,它可调节气孔的开闭.研究人员将该叶片放在内部温度为15℃的密闭容器中,研究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结果如图2所示.请回答:

(1)在黑暗条件下,保卫细胞中合成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在叶绿体中,ADP的转移情况是从叶绿体基质到类囊体薄膜(填结构名称).当植物缺镁时,B点将向右移.
(2)从图1中可以看出两个细胞贴近部分的细胞壁较厚,伸缩性较小,外侧部分较薄.图1所示箭头为炎热夏季中午细胞中水分流动的总方向,这时气孔关闭.此时,主要影响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原因是二氧化碳吸收不足,导致固定减慢
(3)据图2分析,在1klx的光照条件下,该叶片在1小时内由光合作用产生的O2量约为22.4 m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动物脑组织中含有谷氨酸脱羧酶,能专一催化1mol谷氨酸分解为1molγ-氨基丁酸和1mol CO2.某科研小组从小鼠的脑中得到该酶后,在谷氨酸起始浓度为10mmol/L、最适温度、最适pH值的条件下,对该酶的催化反应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见图A和图B.

请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A研究的是产物CO2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则实验中的无关变量是酶浓度、温度、PH等,因变量是CO2浓度.
(2)图B的含义是酶催化反应速率随酶浓度增加而增加,得到如图所示曲线的前提条件是反应物浓度过量(充足).
(3)在图A画出反应过程中谷氨酸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4)当一开始时,降低反应温度10℃,请在图A中画出CO2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5)重金属离子能与谷氨酸脱羧酶按比例牢固结合,不可解离,迅速使酶失活.在反应物浓度过量的条件下,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重金属离子后,请在图B中画出酶催化反应速率随酶浓度变化的曲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如图是某化合物的结构简图,据图回答:

(1)该化合物有1个氨基和2个羧基;图中表示肽键的序号是③⑤
(2)该化合物是由2种氨基酸失去2个分子水而形成的,该反应叫做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合物叫三肽.
(3)该化合物可以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的颜色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2.回答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关问题:
(1)培养微生物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添加的蛋白胨主要是为微生物生长提供氮源,对培养基进行灭菌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
(2)若为了筛选土壤中分解尿素的微生物,发现培养基中长出了多种形状和颜色不同的微生物,说明尿素分解菌是一类能够降解尿素的微生物,为了确定选择培养基起到了选择作用,应该设置的一个对照组是在没有添加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接种土壤浸出液.
(3)植物组织培养使用的MS培养基通常需要添加植物激素,这些激素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激素,同时培养基中添加蔗糖的目的是提供碳源和维持渗透压.
(4)离体培养基的植物器官或者组织片段叫做外植体,对其消毒处理的试剂为70%的酒精和0.1%的氯化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福建厦门高二下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糖类和脂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葡萄糖和脱氧核糖是动植胞共有的糖类

B. 脂肪中含有而葡萄糖不含有的元素是N、P

C. 糖类和脂质都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

D. 某些固醇类物质可对生物体的生殖过程起调节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