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3.图1的实验装置用以测定种子萌发时因呼吸作用引起的密闭容器中气体容积的变化.每隔一段时间,调节X管和Y管内的液面至同一水平,并通过Y管上的刻度尺量出气体的容积.容积变化与时间之间关系图2所示:
(1)在6h内气体容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种子有氧呼吸消耗O2,产生CO2被KOH吸收.
(2)在种子始终保持活力的情况下,曲线在10h以后仍保持稳定,原因是此时种子无氧呼吸,产生CO2被KOH吸收.
(3)有人认为该实验不足以证明气体置的变化就是由萌发种子引起的,原因是该实验缺少对照实验,请你对该实验进行改进,改进的具体方法是增加对照实验,把萌发的种子改为等量的已死亡(煮熟)的种子,其他处理方法不变.
(4)线粒体内膜(场所)能完成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即实现[H](还原氢)的氧化,生成水,释放的大量能量除储存在ATP中,其余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分析 分析图1:该装置中的KOH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因此测得的气体变化量就是氧气的消耗量,从而可以判断出细胞呼吸的方式.
分析图2:在分析的时候注意三个时间段:0~2h、2~10h以及10h以后.

解答 解:(1)X管内的KOH溶液可以吸收CO2,起始状态容器内含有O2,可以进行有氧呼吸,消耗O2释放CO2,而释放的CO2被KOH溶液吸收,所以容器内气体体积减少.
(2)容器内的O2被消耗尽,种子为获得能量而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不消耗O2但释放CO2,而释放的CO2被KOH溶液吸收,这样容器内气体体积不发生变化.
(3)设计实验时需要遵循对照原则,只有这一组不足以说明容器内气体体积变化是由萌发的种子引起,还可能由环境因素如温度变化引起,为使实验更准确,应该设计对照实验;设计对照实验时,需要考虑单一变量原则,本实验的自变量应该是萌发种子的有无,因此对照实验只需将萌发的种子改为等量煮沸的种子即可.
(4)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该阶段,[H]与氧气结合生成水并释放大量的能量;释放的能量大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数存储在ATP中.
故答案为:
(1)种子有氧呼吸消耗O2,产生CO2被KOH吸收
(2)此时种子无氧呼吸,产生CO2被KOH吸收
(3)对照实验        增加对照实验,把萌发的种子改为等量的已死亡(煮熟)的种子,其他处理方法不变
(4)线粒体内膜[H](还原氢)   水      热能

点评 本题结合图,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及探究实验,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呼吸的类型、过程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正确分析实验装置,明确其中KOH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四川省高三5月高考冲刺卷3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分解乙醇的速率与环境温度呈正相关

B.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C.长跑时,人体产生的CO2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共同产物

D.无氧呼吸是不需氧的呼吸,因而其底物分解不属于氧化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黑龙江哈六中高三下第四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松毛虫是马尾松林的害虫,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后果。通过向马尾松林引入灰喜鹊,可以有效控制虫害。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研究松毛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某同学尝试构建了数学模型如下图:若在AB时间段,松毛虫呈“J”型增长,种群数量是前一天的1.39倍,则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为_________。

(2)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_________。

(3)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松毛虫属于 消费者;松毛虫的能量不能100%传递到灰喜鹊,因为松毛虫的能量还有_________、_________等去向。

(4)据调查,由于人造马尾松林___________稳定性低,所以比天然马尾松林容易发生虫灾。引入灰喜鹊后,松毛虫数量明显下降,最终使种群数量保持了动态平衡,这种控制虫灾的方法属于____________,具有长效、环保等特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细胞中DNA和RNA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均可作为遗传物质B.均在细胞核中复制
C.均有相同的核苷酸D.均为染色体的成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如图为某种细菌合成某种氨基酸的代谢调节示意图,甲、乙、丙、丁表示合成氨基酸的前体物质,①②代表代谢的调节方式,③④代表生理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调节方式①属于酶合成的调节,酶Ⅰ是组成酶
B.调节方式②属于酶活性的调节,氨基酸M能使酶Ⅱ的结构发生改变
C.过程③④分别发生在该生物的细胞核、细胞质中
D.调节方式①比②快速而精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如图所示为患有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该遗传病涉及一组复等位基因B、B+、b,显隐性关系为B+>B>b,并且B+和b均为致病基因.该对复等位基因与控制红绿色盲的等位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回答列相关问题:

(1)Ⅲ9和Ⅲ11的基因型分别为XBY、XbY;Ⅱ7与一位不具有该遗传致病某因的女性婚配,子女患病的概率为$\frac{1}{4}$.
(2)Ⅱ5与Ⅱ6再生患病男孩的概率为$\frac{1}{4}$.Ⅲ10智力低下,到医院检查发现该女孩患有21三体综合征,该女孩的体细胞中最多有90条常染色体.科学研究发现,21三体综合征男性患者多不育,女性患者可产生后代,Ⅲ10(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AAa,减数分裂时三条染色体两条配对,一条成单)的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理论上可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AA:Aa:a=2:l:2: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广东省中山市高三5月模拟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具有细胞壁的细胞一定是植物细胞

②胆固醇是构成植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③葡萄糖存在于叶绿体而不存在于线粒体中

④细胞核是DNA和RNA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

⑤葡萄糖是构成麦芽糖、糖原、淀粉和维生素的单体

⑥噬菌体细胞中只有一种核酸——DNA

⑦8%的盐酸能够用于洗去卡诺氏液

⑧利用95%的酒精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时,需要向里面加入无水碳酸钠,目的是防止色素被破坏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952年,科学家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大肠杆菌、T2噬菌体为材料进行科学研究.他们首先在分别含有35S和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然后用上述大肠杆菌来培养T2噬菌体,再用得到的T2噬菌体分别去感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并经过保温、搅拌器搅拌、离心等步骤进一步开展实验(如图).
其实验包括4个步骤:①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 ②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 ③放射性检测 ④离心分离.请据图回答:

(1)噬菌体的成分简单,除了含有DNA外还有蛋白质,是证实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的很好的实验材料.
(2)该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②①④③(用实验步骤中的序号表示)
(3)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过离心,在离心管中放射性较高的部位应分布在试管的上清液.
(4)某一个亲代噬菌体用32P标记后侵染只含31P的细菌,产生了8个子代噬菌体,其中有32P的噬菌体占子代噬菌体的比例为$\frac{1}{4}$,带有31P的噬菌体占子代噬菌体的比例为10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如图为某种动物的一个卵细胞染色体组成示意图,下列对此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细胞中染色体可以看成一个染色体组
B.该种动物的体细胞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
C.该动物的一个体细胞在有丝分裂中期含有32个DNA分子
D.该动物的一个原始生殖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能形成4个四分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