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3.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达尔文通过实验发现了生长素
B.温特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化学物质引起的
C.拜尔的实验是在有光的环境中进行的
D.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云母片传递给下部

分析 生长素的发现
(1)达尔文的试验:
实验过程:
①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向光性;
②切去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不生长;
③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
④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下端,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2)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篇传递给下部.
(3)拜尔试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温特的试验:
试验过程: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
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不生长
(5)郭葛的试验:分离出该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确定是吲哚乙酸,命名为生长素
5个试验结论小结: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

解答 解:A、达尔文并没有发现生长素,只说明某种刺激,A错误;
B、温特实验证明了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这种物质可由尖端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的生长,B正确;
C、拜尔的实验是在暗箱中进行的,C错误;
D、詹森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生物实验中生长素的发现历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工作人员对某地区喜鹊数量变化进行了连续10年的跟踪调查,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前3年喜鹊种群数量持续下降B.第5年和第7年的喜鹊种群数量相等
C.第6年以前喜鹊种群呈“S”型增长D.第10年以后喜鹊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硝化细菌纯化并计数时,对照组应该涂布等量的无菌水.若实验组每个平板中的菌落数都超过了300,应对样本菌液进行适当的稀释处理.
(2)在胡萝卜素的提取过程中,首先要对新鲜的胡萝卜进行干燥(粉碎和干燥),但要注意控制温度和时间.根据胡萝卜素的特点,可以考虑使用萃取的方法提取.
(3)将提取的胡萝卜素粗品通过纸层析法进行鉴定,观察结果时会发现标准样品位于展开剂前沿,萃取样品往往比标准样品多出现一条层析带,其原因是胡萝卜素粗品中含有其他色素(或杂质).在必修中“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中也用到了类似的方法,目的是分离叶绿体中色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如图表示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请据图分析回答: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2)若图①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对①的分泌具有促进作用的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若某病人体内不能合成分泌胰岛素,说明胰岛B细胞可能发生病变,应适量注射 (填“注射”或“口服”)补充胰岛素.
(3)若图②表示体液免疫过程中产生的兔疫活性物质,则②可表示抗体和淋巴因子,分泌前者的细胞是浆细胞(或效应B细胞),此细胞可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分化而来.过敏反应是一种免疫失调症,与自身免疫病相比,一般不会 (填“会”或“不会”)破坏组织细胞.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主要是人体的T(淋巴)细胞细胞被破坏所致.
(4)如图表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人体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环境问题是全世界人民密切关注的问题.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碳循环中的物质平衡
B.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只能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
C.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大气的途径只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是缓解温室效应的唯一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科学家发现了生物体内的第21种氨基酸-硒半胱氰酸(R基为-CH2-SeH).由两个硒半胱氨酸和三个谷氨酸(R基为-(CH22-COOH)所构成的含有一条肽链的化合物,其名称、游离羧基数目分别为(  )
A.四肽,5B.四肽,4C.五肽,4D.五肽,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2015年我国研究团队发现了青蒿素合成中的一种重要的酶FtmOX1,这一发现加快了青蒿素人工合成的历程.有关该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降低了合成青蒿素反应过程中所需的活化能
B.对青蒿素的合成具有调节作用
C.催化反应前后该分子结构不发生改变
D.贮存该酶需要在低温条件下冷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
B.刺激b引起效应器收缩厲于反射
C.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为了探究某种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实验步骤为:

步骤①:取10支试管,分为五组.每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某种淀粉酶溶液和2mL5%淀粉溶液.
步骤②:将每组淀粉酶溶液和淀粉溶液混合并摇匀.
步骤③:将装有混合溶液的五支试管(编号1、2、3、4、5)分别置于15℃、25℃、35℃、45℃、55℃水浴中.反应过程中每隔1分钟从各支试管中取出一滴反应液,滴在比色板上,加1滴碘液显色.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原理: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还原糖;淀粉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用碘液可检测淀粉,因为淀粉遇碘液变蓝,根据蓝色深浅来推断淀粉酶的活性.
(2)该实验的设计存在一个明显的错误,即步骤②前应先将五组试管分别在15°C、25°C、35°C、45°C、55°C的水浴中保温一段时间.
(3)在本实验中,各组溶液的pH要保证相同且适宜,该实验能否选用斐林试剂检测实验结果?不能,理由是利用斐林试剂检测时需要水浴加热,会改变温度,最终影响实验结果.
(4)纠正实验步骤后,进行操作.一段时间后,当地3组试管中的反应物与碘液混合开始呈棕黄色时,各组实验现象如表所示(“+”表示蓝色程度):
组别12345
处理温度/℃1525354555
结果+++棕黄色+++
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该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25°C〜45°C之间.某同学在进行本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反应时间过长.为缩短反应时间,请你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增加淀粉酶的量或浓度(或降低底物的量或浓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