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3.研究者发现,小鼠舌头上的某些味觉细胞和小肠上皮细胞表面均存在蛋白C,该蛋白能和脂肪结合.为研究蛋白C的功能,进行了系列实验.
(1)蛋白C是一种膜蛋白,它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上合成,然后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加工.
(2)实验一:让小鼠舌头接触脂肪,结果发现正常小鼠小肠出现脂肪消化液,而去除蛋白C基因的小鼠分泌的脂肪消化液明显减少.由此推测,脂肪通过与味觉细胞表面的蛋白C结合,刺激了脂肪味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内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从而引起脂肪消化液分泌,该反射过程中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相关消化腺.此反射属于非条件(选填“条件”或者“非条件”)反射.
(3)实验二:分别培养实验一中两种小鼠的小肠上皮细胞,向培养液中加入脂肪分解物.与正常小鼠细胞相比,进入去除蛋白C基因的小鼠细胞的脂肪分解物减少,表明小肠上皮细胞表面蛋白C的功能是促进脂肪分解物的吸收.
(4)为了证实其他哺乳动物的蛋白C也有相似作用,可以从该种动物的基因文库中获取蛋白C基因序列作为目的基因,然后以去除蛋白C基因的小鼠为受体,导入该基因序列,检测发育出的小鼠相关指标的恢复程度.

分析 膜蛋白和分泌蛋白质合成后都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修饰加工.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解答 解:(1)由题意可知,蛋白C是一种膜蛋白,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合成后进入内质网腔初步加工,然后进入高尔基体腔进一步加工、分类、包装,最终运输到细胞膜表面.
(2)反射弧的结构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产生兴奋的是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内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从而引起脂肪消化液分泌,效应器是传出神经纤维末梢和他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该反射过程中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相关消化腺.此反射是先天性的,属于非条件反射.
(3)分析实验二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小鼠的小肠上皮细胞否含有蛋白C基因,因变量是脂肪分解物的吸收情况,实验结果是去除蛋白C基因的小鼠细胞吸收脂肪分解物减少,这表明小肠上皮细胞表面蛋白C具有促进脂肪分解物吸收的功能.
(4)为了证实其他哺乳动物的蛋白C也有相似作用,可行的做法是从该种动物的基因文库中获取蛋白C基因序列,然后以去除蛋白C基因的小鼠为受体,导入该基因序列,检测发育出的小鼠相关指标的恢复程度.
故答案为:
(1)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2)感受器    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相关消化腺  非条件
(3)促进脂肪分解物的吸收
(4)基因文库     去除蛋白C基因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蛋白质的功能,反射弧的结构和作用,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是解题的基础,分析题干准确获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图为人体部分神经-体液调节示意图,①~⑤为神经元,A和B为神经肌肉接头,C和D为细胞,a~d为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请据图回答问题:

(1)当人进入寒冷环境时,大脑神经细胞释放的物质a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神经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进而引起机体细胞的一系列反应,产生相应的化学物质,其中物质c是促甲状腺激素.物质d随血液运到全身,几乎作用于体内所有的细胞,使这些细胞的产热量增加(上升).
(2)膝跳反射为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此反射弧仅有两个神经元组成.若A为膝跳反射的感受器,在完成膝跳反射时神经冲动在图中各神经元上的传导顺序是③②(只写编号).若在⑤上某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检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神经元有①②(或①②⑤)(只写编号).
(3)肉毒素是由肉毒杆菌分泌的毒性极强的蛋白质类毒素,该毒素能阻碍传出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一种兴奋性递质),导致突触下一神经元化学信号→电信号转换过程受阻,从而引起肌肉松弛.该毒素发挥作用的部位是图中的B(填字母)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下列关于胰岛素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B.促进血糖合成糖原或转变成脂肪
C.抑制肝糖原的分解D.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在植物体内,茎的顶端分生组织的细胞具有细胞周期,但不表现出全能性,是因为(  )
A.细胞核失去了全能性B.不同的细胞,基因是不同的
C.细胞中的基因的表达有选择性D.细胞核中的基因发生了不同的变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遗传规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同学的实验可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
B.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和小球总数都必须相等
C.甲、乙重复100次实验后,Dd和AB组合的概率约为$\frac{1}{2}$和$\frac{1}{4}$
D.乙同学的实验模拟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多数鱼类的体色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经研究发现,鱼类的眼和松果体能感知光照变化而产生兴奋,当兴奋到达肾上腺时,其分泌的肾上腺素能使体表黑色素细胞的色素颗粒聚集,使体表颜色变浅;而当兴奋到达副交感神经时,其神经末梢分泌的乙酰胆碱能使体表黑色素细胞的色素颗粒扩散,使体表颜色加深.请回答:
(1)从反射弧角度分析,眼和松果体为感受器,其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部位的膜外电位表现为负电位.
(2)肾上腺素能被体表黑色素细胞感知,原因是体表黑色素细胞膜上有相应受体
(3)已知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由此推测,副交感神经末梢与体表黑色素细胞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 (结构).此处信息传递的方向是单向 (填“双向”或“单向”)的.
(4)鱼体色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一体液(神经一激素).
(5)为验证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对鱼体色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请完善下列实验内容.
实验对象:体长约l0cm左右且体色相近的同种鲫鱼若干条.
药品及用具:鱼用生理盐水、适宜浓度的肾上腺素、乙酰胆碱、注射器等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鲫鱼平均分成三组,编号为甲、乙、丙,分别放入三个玻璃缸中置于背光处饲养一段时间.
第二步:给甲组鲫鱼腹腔中注入2ml乙酰胆碱,乙组鲫鱼腹腔中注入2ml适宜浓度的肾上腺素溶液,而丙组鲫鱼腹腔中注入等量的鱼用生理盐水作为对照.
第三步:将装有上述处理后鲫鱼的玻璃缸置于背光处,约2小时后,观察比较三组鲫鱼体表颜色的变化.
预期实验结果:甲、乙、丙三组鱼的体色由浅到深依次是乙、丙、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兔的白毛与黑毛,狗的直毛和卷毛都是相对性状
B.隐性性状是指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杂交,F1未表现出来的性状
C.纯合子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出现纯合子
D.性状相同,遗传因子不一定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如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胰岛素作用机理及引起胰岛素分泌异常的部分机理,其中抗体1、抗体2分别与相应受体结合,能阻止葡糖糖或胰岛素与相应受体结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胰岛素分泌受胰高血糖素、神经递质的影响,说明胰岛素分泌受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
B.神经递质、胰岛素发挥作用后失去活性,酶发挥作用后还可起催化作用
C.口服胰岛素无法治疗以上两种糖尿病,注射胰岛素可治疗以上两种糖尿病
D.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江西省高三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将特定药物与单克隆抗体相结合制成的“生物导弹”,能够用于杀死人类某些癌细胞。其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过程的原理和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原理基本相同

B.经①形成的杂交瘤细胞都能无限增殖并产生特定抗体

C.②过程需要筛选并克隆单个杂交瘤细胞

D.抗体的靶向作用使③过程具有高度特异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