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图A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③④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
B、④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C、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是③④⑤
D、若②为肝脏细胞,则①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专题:
分析:本题是内环境的组成及内环境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考查,分析题图可知,①处血液流动的方向由主干流向分支,因此①是动脉端,②内的液体是细胞内液,③内的液体是淋巴管,④是组织液,⑤内的液体是血浆;内环境由③④⑤组成,血浆与组织液之间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解答: 解:A、③④中的蛋白质不能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③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淋巴循环进入④,A错误;
B、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即图中的②,B错误;
C、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即题图中的⑤④,C错误;
D、体循环中,氧气浓度动脉端大于静脉端,若②为肝脏细胞,该循环是体循环的一部分,血液的氧气扩散进入组织液,故①处浓度高于④处,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和作用,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体循环的特点,分析题图明确各部分的名称是解题的突破口,对内环境的组成、作用和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32P标记磷脂中的磷,在下列哪组细胞结构中均不能检测到32P的存在(  )
A、细胞壁和中心体
B、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C、线粒体和核糖体
D、线粒体和叶绿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列关于酶的本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是活细胞产生的
B、都是蛋白质
C、都是有机物
D、都具有高效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在广东,每年的三月份经常出现连续多天的阴雨天气,此时绿叶蔬菜生长缓慢.从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分析,原因有(  )
A、O2没有及时被利用
B、CO2供应不足
C、环境温度较低
D、光照强度较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将一植物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置于室外进行光照,假定玻璃罩内植物的生理状态与自然环境相同.用CO2浓度测定仪测得了该玻璃罩内CO2浓度的变化情况,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BC段较AB段曲线上升缓慢,是因为低温使植物呼吸作用减弱
B、CO2浓度下降从D点开始,说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从D点之前开始的
C、FG段CO2浓度下降不明显,是因为部分气孔关闭,叶片对CO2吸收减少
D、H点玻璃罩内CO2浓度最低,说明此时植物对CO2吸收最多,光合作用最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某一瓢虫种群中有黑色和红色两种体色的个体,这一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黑色(B)对红色(b)为显性.如果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78%,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4%.基因B和b的频率分别是(  )
A、18%、82%
B、36%、64%
C、57%、43%
D、92%、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新华社北京2004年12月5日电,人类在战胜SARS的征途中迈出了坚实一步,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完成SARS病毒灭活疫苗I期临床研究.3位受试者均未出现异常反应,其中24位接种疫苗的受试者全部产生抗体,证明疫苗是安全的,并初步证明有效.大学生正文成为注射SARS疫苗第一人,2004年5月24日第一次注射疫苗,2天后又进行了第二次注射,两次产生免疫力情况(  )
A、不相同,第二次产生较强的免疫反应
B、相同,都产生了相同的抗体
C、不相同,第一次产生较强的免疫反应
D、相同,都具有相同的抗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用外源脱落酸(ABA)及其合成抑制剂(fluricbne)分别处理采摘后的番茄,番茄的乙烯释放量变化如图所示 (CK为对照处理),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外源脱落酸可以诱导乙烯的生成
B、脱落酸合成抑制剂可以抑制乙烯的生物合成
C、脱落酸与乙烯对果实成熟的调控有协同作用
D、采摘后番茄果实内乙烯的生成需要外源脱落酸的诱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为探究温度对膜透性的影响,取质量和形态相同的2块马铃薯进行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如下:

时间(h)
马铃薯块在蒸馏水
中质量改变百
分比(%)
温度(℃)
00.51.01.52.02.53.0
200+5+7+9+12+14+16
400+0.030-2-3-3.5-4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2)在20℃下马铃薯块质量增加,主要与细胞具有
 
(细胞器)有关.
(3)在40℃时,随着时间增加,马铃薯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膜的通透性增大、细胞内容物外渗.请完成下列实验设计方案并回答问题:
实验原理:随膜的通透性增大,细胞内容物外渗,会使外部溶液的电导度增大.溶液电导度的大小可以用电导仪进行检测.电导仪非常灵敏,空气中的CO2、温度均会影响测量结果.
实验仪器与药品:电导仪、恒温水浴锅、烧杯、量筒、滤纸、蒸馏水等.
实验步骤:第一步:取4只相同的烧杯,分别加入50mL蒸馏水,编号为A、B、C、D;
第二步:取2块质量为50克且形态相同的马铃薯,用蒸馏水反复冲洗三次,用滤纸将水吸干,再分别放入A、B两烧杯中,C、D两烧杯作为对照;
第三步:
 

第四步:1.5小时后取出烧杯中的马铃薯中,使烧杯的溶液各保持或恢复至20℃.
第五步:
 

结果预测:
 

讨论:实验步骤中设计C、D两组作为对照的目的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