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4.如图表示某植物细胞内的代谢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X、Y物质分别代表三碳化合物和丙酮酸
B.①、④过程都产生[H]
C.①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②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D.①②③④四个过程既不消耗氧气也不产生氧气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表示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的部分过程,其中①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②表示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③表示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中二氧化碳的固定;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所以图中X物质是三碳化合物、Y物质是丙酮酸.

解答 解:A、据图示分析可知:图中X、Y物质分别表示光合作用暗反应中的三碳化合物、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产物丙酮酸,A正确;
B、①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④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这两个阶段都可以产生[H],B正确;
C、①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②过程是暗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基质,C正确;
D、氧气产生于光反应,而②、③过程表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没有氧气产生;在有氧呼吸中,氧气参与第三阶段,而①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没有氧气的消耗,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结合过程图,考查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识记能力;考生要能够根据图中物质变化确定各数字标号表示的生理阶段,识记其发生的场所;明确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两个阶段均能产生[H],难度适中.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棉是一种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作物,科学家对棉植植株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1)抗旱性棉能通过细胞代谢,产生一种代谢产物,调节根部细胞液内的渗透压.此代谢产物在叶肉和茎部细胞中很难找到,而在根部细胞中却能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研究得知与抗旱有关的代谢产物主要是糖类,那么可以推测出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实现的.
(2)现有一不抗旱棉(基因型rr)的根部分生区某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产生两个子细胞的基因型分别为Rr、rr.该细胞在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上基因突变情况为丙(从图1甲、乙、丙、丁四图中选出).基因r的部分核苷酸序列转录出的mRNA为:UAUUCGUACUGU;基因R的部分核苷酸序列转录出的mRNA为:UAUUCGUCCUGU.基因r突变为基因R后,发生改变的碱基对是:T→G.
(3)现有一抗旱棉(基因型Rrbb),其棉纤维呈深红色,称为深红棉,发生了如图2变化,产生了粉红色的棉纤维(粉红棉)的新品种.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的结构变异,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数量发生改变.该抗旱粉红棉新品种自交后,加入所有的后代均可发育并成活,后代出现抗旱粉红色棉的概率是$\frac{3}{8}$.
(4)拟采用转基因技术改良上述粉红棉的抗虫性.通常从其它物种获得抗虫基因,将其与运载体用合适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别切割后,通过DNA连接酶酶连接,形成重组NDA分子,再转移到该玉米的培养细胞中,经筛选和培养等获得转基因抗虫植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年湖北宜昌市协作体春(高一生物)期中联考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物质代谢简图表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请根据图示分析回答:

(1)①是在 上进行的,发生的能量变化是

(2)③、④、⑤表示 过程。

(3)上述①~⑤过程中,能产生ATP的过程是 (写代号)。

(4)①产生的ATP去向是 ,其作用是 ;③、④、⑤中产生的ATP作用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白细胞能吞噬绿脓杆菌,与这一现象有关的是(  )
A.主动运输B.协助扩散C.细胞膜的选择性D.细胞膜的流动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科学家通过对动植物细胞的研究,提出了细胞学说,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多细胞生物体内的单个细胞对整体生命不起作用
C.老细胞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
D.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年湖北宜昌市协作体春(高一生物)期中联考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面各图表示在一定范围内,不同环境因素与水稻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其中错误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研究者为了研究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过程,选用枪乌贼的神经组织进行实验,处理及结果见表.
实验
组号
处理微电极刺激突触前神经元测得动作电位(mV)室温,0.5ms后测得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mV)
未加河豚毒素(对照)7575
浸润在河豚毒素中5min后6565
10min后5025
15min后400
(1)室温下,微电极刺激突触前神经元测得动作电位0.5ms后,才能测到突触后神经元的动作电位,这被称为“兴奋的延迟”,延迟的原因之一是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该物质被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识别.
(2)已知河豚毒素对于突触后膜识别信息分子的敏感性无影响,从Ⅱ、Ⅲ、Ⅳ组推断,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降低,应该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直接引起的,由此可知河豚毒素对神经兴奋的传递起抑制作用.
(3)若利用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开发药物,可作bcd(多选).
a.降糖药        b.麻醉药      c.镇痛剂       d.抗肌肉痉挛剂
(4)研究者利用水母荧光蛋白标记突触前神经元,直接观察到突触前膜先出现钙离子内流,之后引发突触小泡的定向移动.药物BAPTA能迅速结合钙离子,现将该药物注入突触小体内,若突触前神经元的动作电位无改变,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则说明钙离子不影响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但对于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必需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以下关于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核孔是包括DNA在内的高分子物质任意通过的通道
B.不同的细胞内,核仁的大小和数量都是一定的
C.细胞核内的液体叫做细胞液
D.核膜为双层膜,外膜可以与内质网膜相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将洋葱的鳞片叶表皮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分别制成装片,而后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0.3g/mL的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几次后,分别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果是(  )
A.前者发生质壁分离,后者皱缩B.前者皱缩,后者发生质壁分离
C.两者均发生质壁分离,细胞失水D.两者均不发生质壁分离,细胞破裂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