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题图表明了血糖的来源与去路,①表示消化吸收,②表示肝糖原的分解,③表示非糖物质的转化,④表示尿糖,⑤表示氧化分解,⑥表示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⑦表示非糖物质.
本题主要考查了血糖的来源(食物消化吸收、糖元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血糖的作用,为机体各种细胞的代谢活动提供能量;血糖含量的特点,在80~120mg/dL的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低血糖,供能不足,头昏,心慌,四肢无力;医学上把空腹时血糖含量超过130mg/dL叫做高血糖;肾糖阈,肾脏所能保持的最高血糖含量(160~180mg/dL);糖尿形成的条件,当血糖含量高于肾糖阈,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时,才会有一部分葡萄糖随尿排出;糖尿病,血糖含量持续高于160~180mg/dL的范围.
解答 解:(1)据图分析,①表示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⑤表示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发生的场所主要是组织细胞的线粒体,②表示肝糖原的分解,⑥表示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⑦表示转化为脂肪、蛋白质等非糖物质.
(2)小肠内的葡萄糖进入血液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3)正常人的血糖浓度是0.8-1.2g/L.
(4)胰岛素能抑制图中②③过程,促进图中⑤⑥⑦过程,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故答案为:
(1)消化吸收 线粒体 肝糖元、(肝、肌)糖原
(2)主动运输
(3)0.8-1.2
(4)②③
点评 此题重在考查血糖的来源与去路,血糖平衡的调节等基本知识,通过识图理解能力.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辽宁省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A.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大,③比④的放大倍数小
B.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选用③,同时提升镜筒
C.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调节顺序: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标本→转动细准焦螺旋
D.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甲图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③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ATP含有三个磷酸基团 | |
B. | 每个ATP中含有三个高能磷酸键 | |
C. | ATP的化学性质十分稳定 | |
D. | 细胞中合成ATP的主要场所是核糖体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多选题
A. | 低倍镜下物像清晰,换高倍镜后视野变暗,应首先调节细准焦螺旋 | |
B. |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神经细胞,可以观察到核糖体,以及突触小体等结构 | |
C. | 视野中有异物,转动物镜发现异物不动,移动装片也不动,则异物在目镜上 | |
D. | 制作口腔上皮装片时为防止产生气泡,首先在载玻上滴加1~2滴清水,然后再盖盖玻片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四种物质共有的化学元素是C、H、O、N、P | |
B. | 四种物质中分子量最大的是核酸,最小的是腺苷酸 | |
C. | ATP脱去2个磷酸基团就成腺苷酸 | |
D. | 腺苷加上一个磷酸基团就成腺苷酸,再加上一个磷酸基团就成ATP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组别 | 实验处理 | 实验结果 | |
错误次数 | 完成学习所需时间(秒) | ||
A | 不做任何处理 | 8.76 | 112.39 |
B | 向大鼠脑的一定区域缓慢注射0.5M缓冲液溶解的鹅膏蕈氨酸1μL | 15.72 | 149.7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 | |
B. | H2CO3/NaHCO3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 | |
C. | 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 |
D. | 内环境稳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来实现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