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实验中用35S标记一定量的氨基酸,来培养某哺乳动物的乳腺细胞,测得与合成和分泌乳蛋白相关的一些细胞器上放射性强度的变化曲线如图甲所示,以及在此过程中有关的生物膜面积的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图中曲线所指代的细胞结构相同的是( )
A. c和f B. c和d
C. a和e D. a和d
【答案】A
【解析】分析甲图可知,用35S标记一定量的氨基酸,来培养乳腺细胞,放射性强度最先出现在a,然后出现在b,最后出现在c,由于分泌蛋白首先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经翻译过程形成,然后先后进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上进行加工,因此a、b、c分别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分析乙曲线可知,在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内质网不断“出芽”形成囊泡,因此内质网的膜面积减少;高尔基体不断与内质网上的囊泡融合,然后再“出芽”形成囊泡,因此高尔基体膜面积不变;而细胞膜不断与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融合,因此细胞膜的膜面积增加,说明d是内质网,e是细胞膜,f是高尔基体。故c和f都代表高尔基体。
故选:A。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2004年春季传播的禽流感病毒,我们认定它是一种生物是因为( )
A. 它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 B. 它能进行独立的新陈代谢
C. 它能使其它生物致病 D. 它能进行增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豌豆和玉米是遗传学研究的常用实验材料,下列有关它们共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豌豆和玉米均为两性植株,进行杂交实验都要去雄→套袋→授粉→套袋
B. 豌豆和玉米均具有一些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便于区分、观察
C. 豌豆和玉米的生长周期短,繁殖速度快
D. 豌豆和玉米产生的后代数量多,统计更准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为叶肉细胞中部分代谢途径示意图.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上图所示的生理过程为循环,该循环的关键步骤是 , NADPH在该循环中的作用为 .
(2)淀粉运出叶绿体时先水解成TP或葡萄糖,后者通过叶绿体膜上的载体运送到细胞质中,然后与一起合成蔗糖,再运出叶肉细胞.
(3)若将光照撤离,短时间内叶绿体中RuBP的含量 . (填“下降”,“上升”或“不变”)此时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是 .
(4)在供给C18O2较长时间后,光合产物中含18O的除糖类外,还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细胞内各种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新陈代谢越旺盛,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越高
B. 脂质是生物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体内磷脂合成减少,容易形成脂肪肝
C. 糖类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储存在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的多糖不完全相同
D. 组成蛋白质的不同氨基酸之间的差异是由R基引起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动物植物细胞二合一结构模式图。
(1)图中为细胞提供能量的“动力工厂”为[ ]_________。
(2)如果B图为大蒜根尖分生区细胞,则应该没有[ ]__________和[ ]__________
(3)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 ]___________,蛋白质的加工包装和分泌场所是[ ]__________
(4)若某细胞含有AB两图中各种细胞器,则为__________________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1表示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部分结构中的某些生命活动过程,甲、乙代表两种细胞器,①⑦代表各种物质。图2表示该植物叶片C02释放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S代表有机物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细胞器甲、乙分别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增大了膜面积。图中⑦在乙中反应部位是_____。
(2)若该绿色植物长时间处于黑暗状态中,则图1中“⑥→⑤→⑥”的循环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进行,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图2为C02浓度一定、环境温度为25℃时,不同光照条件下测得的该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当光照强度处于图2中0D间,光合作用有机物的净积累量为______________(用图中符号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图1、图2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有关物质或结构的数量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
B. 图2中b、c时期分别处于图1的BC段、DE段
C. 图1中CD段变化导致图2中c时期状态的形成
D. 图2中d时期是辨认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