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中,观察到血细胞计数板(如图1,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室的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的分布如图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血细胞计数板1个大方格的体积是0.1 mm3
B.这种统计酵母菌数量的方法属于抽样检测法
C.培养液渗入计数室后应立即计数以减小误差
D.图2所示一个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7个
【答案】C
【解析】
血球计数板的使用(以计数酵母菌为例):
(1)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悬液的酵母菌个数;
(2)样品稀释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以每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一般稀释10倍即可;
(3)将血球计数板用擦镜纸擦净,在中央的计数室上加盖专用的厚玻片;
(4)将稀释后的酵母菌悬液,用吸管吸取一滴置于盖玻片的边缘,使菌液缓缓渗入,多余的菌液用吸水纸吸取,稍待片刻,使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血球计数室内;
(5)计数时,如果使用16格×25格规格的计数室,要按对角线位,取左上,右上,左下,右下4个中格(即100个小格)的酵母菌数。如果规格为25格×16格的计数板,除了取其4个对角方位外,还需再数中央的一个中格(即80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
(6)当遇到位于格线上的酵母菌,一般只计数方格的上方和右方线上的酵母细胞(或只计数下方和左方线上的酵母细胞);
(7)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按下列公式计算每1ml菌液中所含的酵母菌个数。
A、根据题意可知,血细胞计数板的规格为1mm×1mm×0.1mm,则该血细胞计数板1个大方格的体积是0.1 mm3,A正确;
B、利用血球计数板统计酵母菌数量的方法属于抽样检测法,B正确;
C、培养液渗入计数室后,稍待片刻,使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血球计数室内再进行计数以减小误差,C错误;
D、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7个,只计数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处的酵母菌,D正确。
故选C。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甲、乙、丙图表示发生在真核生物体内的生理过程示意图。请回答:
(1)甲图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_,该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的______部位,参与该过程所需的酶有___________。
(2)图乙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_,该过程所需的原料是___________。
(3)图丙中“甲”表示甲硫氨酸,由此可以推知甲硫氨酸的密码子是___________。
(4)写出上图涉及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为___________(以流程图的形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一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两种昆虫,原来这两种昆虫密度长期在一定幅度内波动,保持动态平衡。后来在时间T点,对森林施放了一种附近林区曾多次使用的化学杀 虫剂,这一生态系统就发生了变化(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昆虫对化学杀虫剂具有抗药性,乙昆虫对化学杀虫剂没有抗药性
B.甲、乙昆虫都是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能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施药前后种群密度的变化可看出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D.甲、乙昆虫种间关系为竞争,施药后乙昆虫在竞争中占劣势而逐渐灭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科研小组用三个相同的池塘(池塘水含一定量的营养)研究不同营养模式下卤虫(一种虾)种群密度的变化。对照组不作处理,两实验组每天定时分别投放等量适量干牛粪(施肥)和饲料(投饵),测得实验结果如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10月中下旬种群密度均下降的直接原因是卤虫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投饵和施肥都能提高卤虫的环境容纳量
C.在07-24到08-07期间种群的年龄组成均为增长型
D.对卤虫卵种群密度调查时可用标志重捕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将酵母菌破碎后离心处理,可得到只含有细胞质基质的上清液和只含有细胞器的沉淀物。在试管甲、乙、丙中分别加入等量的上清液、沉淀物、细胞匀浆,进行如下实验,检验各试管中O2浓度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试管 | 甲 | 乙 | 丙 |
同胞不同结构 | 上清液 | 沉淀物 | 细胞匀浆 |
加入物质 | 均加入2ml相同浓度的①溶液,并通入O2 | ||
实验结果 | ② | ③ | 下降 |
A.①为葡萄糖 ②下降 ③不下降
B.①为葡萄糖 ②不下降 ③不下降
C.①为丙酮酸 ②下降 ③下降
D.①为丙酮酸 ②不下降 ③不下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是乙肝表面抗原(HBsAg)亚单位疫苗,制作过程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将乙肝病毒表达表面抗原的基因进行质粒构建,将其导入CHO细胞(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中,通过培养这种CHO细胞来表达乙肝表面抗原亚单位,从而获得疫苗,基本流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要获取HBsAg基因,除图中方法外,还可以根据表面抗原蛋白质的结构推测______,进而推测目的基因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再进行人工合成。
(2)图中①过程选用的限制酶是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PCR技术扩增HBsAg基因片段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便合成引物。以下是某同学设计的一组引物(只标注了部分碱基序列):
该组引物是否合理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4)若一个HBsAg基因通过PCR扩增了4次,在子代基因中同时含有两个引物的基因占_____________。
(5)HBsAg基因在CHO细胞中表达需要有特异性的______________,控制基因表达的起始时间和表达程度。HBsAg基因能否在CHO细胞中稳定遗传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为研究有机物的运输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人员对A组苹果叶片上下枝条进行环割处理使有机物不能运输(具体处理方式见图1),B组苹果不作处理,然后测定A、B组苹果叶片光合作用速率变化(假设呼吸速率不变),结果如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组叶片叶绿体内生成O2的时间点__________(填“晚于”“早于”或“等于”)5点;此时叶片细胞内产生ATP的结构有__________。
(2)图2所示的时间点中,A组叶片中有机物含量最高的是__________点,此时B组叶片光合作用速率下降主要是因为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反应受到抑制,其原因是__________。
(3)7点~9点,A组的光合速率比B组的小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两组实验:
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
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
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
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
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