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2.现有4个小麦纯合品种,即抗锈病无芒、抗锈病有芒、感锈病无芒和感锈病有芒.已知抗锈病对感锈病为显性,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且这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若用上述4个品种组成两个杂交组合,使其F1均为抗锈病无芒,且F1自交产生的F2均有四种表现型,其数量比为9:3:3:1.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个杂交组合分别为抗锈病无芒×感锈病有芒和抗锈病有芒×感锈病无芒.
(2)出现上述实验结果的原因是: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必须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产生配子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而且每种合子(受精卵)的存活率相等.
(3)上述两个杂交组合的全部F2植株自交得到F3种子,1个F2植株上所结的全部F3种子种在一起,长成的F3植株单独统计分析.理论上F3植株中,只表现出一对性状分离的植株有4类,那么这4类植株的表现型及其数量比分别是抗锈病无芒:抗锈病有芒=3:1、抗锈病无芒:感锈病无芒=3:1、感锈病无芒:感锈病有芒=3:1和抗锈病无芒:感锈病有芒=3:1.

分析 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1)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根据题干信息可知,“F2均有四种表现型,其数量比为9:3:3:1”,由此可以确定亲本基因型均为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

解答 解:(1)若抗锈病与感锈病、无芒与有芒分别受A/a、B/b这两对等基因控制,再根据题干信息可知4个纯合亲本的基因型可分别表示为AABB、AAbb、aaBB、aabb,若要使两个杂交组合产生的F1与F2均相同,则两个亲本组合只能是AABB(抗锈病无芒)×aabb(感锈病有芒)、AAbb(抗锈病有芒)×aaBB(感锈病无芒).
(2)出现9:3:3:1比例的分离比,说明这两对等位基因必须是独立的,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即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必须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产生配子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而且每种合子(受精卵)的存活率相等.
(3)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F1为AaBb,F2植株将出现9种不同的基因型: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可见F2自交最终可得到9个F3株系,其中基因型AaBB、AABb、Aabb、aaBb中有一对基因为杂合子,自交后该对基因决定的性状会发生性状分离,依次是抗锈病无芒:感锈病无芒=3:1、抗锈病无芒:抗锈病有芒=3:1、抗锈病有芒:感锈病有芒=3:1、感锈病无芒:感锈病有芒=3:1.
故答案为:
(1)抗锈病无芒×感锈病有芒      抗锈病有芒×感锈病无芒
(2)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必须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3)抗锈病无芒:抗锈病有芒=3:1       抗锈病无芒:感锈病无芒=3:1
感锈病无芒:感锈病有芒=3:1       抗锈病无芒:感锈病有芒=3:1

点评 本题考查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以及杂交育种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够根据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确定基因的位置,并利用遗传定律确定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将酵母菌培养液进行离心处理,得到沉淀的酵母菌细胞,将沉淀的酵母菌细胞进行如下处理:向甲、乙、丙3个试管中同时滴入等量的葡萄糖溶液.在有氧条件下,最终产生CO2和H2O的试管是(  )
A.B.C.D.乙和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某果蝇的一个细胞经过两次连续分裂,将第一次分裂产生的两个细胞记为第一代,第二次分裂产生的四个细胞记为第二代,则(  )
A.若第一代细胞与第二代细胞的染色体组数目相同,一定为有丝分裂
B.若第一代细胞与第二代细胞的X染色体数目相同,一定为减数分裂
C.若第一代细胞与第二代细胞的核DNA数目相同,一定为有丝分裂
D.若第一代细胞与第二代细胞的染色单体数目相同,一定为减数分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下列现象的出现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无关系的是(  )
A.白菜与甘蓝体细胞杂交后的杂种植株可育
B.扦插成活后的枝条与亲本遗传物质相同
C.三倍体西瓜植株一般不能形成正常种子
D.基因型AaBb植株自交后代出现9:3:3:1性状分离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已知神经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平衡是一种常态现象,细胞不受刺激时,膜外有较多的正电荷,而膜内侧相反,如图所示.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此时膜内外会产生相关的电流,则膜外与膜内电流方向为(  )
A.膜外b→a;膜内 a→bB.膜外b→a;膜内b→a
C.膜外a→b;膜内a→bD.膜外a→b;膜内b→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某动物的毛色有以下几种:只有基因E存在时为黄色;只有基因F存在时为黑色;基因E和基因F同时存在时,毛色黄黑相间;其他情况为白色.某小组选取甲(Eeff)与乙(EeFf)杂交获得F1,F1中黄黑相间:黄色:白色=2:1:1.
(1)控制毛色的两对基因位于一对染色体上,F1中黄色个体的基因型为Eeff.
(2)另一小组多次重复上述的实验,发现F1中偶尔出现黑色个体,分析原因是亲代个体乙(填“甲”或“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叉互换.
(3)经研究发现,该动物的群体中,有一种位于X染色体上的短耳隐性突变,已知野生型为长耳.若要验证该说法是否正确,利用野生型(纯合子)和突变型两种品系杂交,则最适合的两组杂交组合为野生型(雌)×突变型(雄)和野生型(雄)×突变型(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一对色觉正常的夫妇(他们的父母色觉均正常)生了一个患红绿色盲的儿子,此色盲基因来自(  )
A.祖父B.祖母C.外祖父D.外祖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种形成、生物多样性发展机制的理论探索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如图是科学家利用果蝇所做的进化实验,两组实验仅喂养食物不同,其他的环境条件一致,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期时,甲箱和乙箱中的全部果蝇属于两个种群.
(2)分养后经过八代或更长的时间,两箱中的果蝇体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用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解释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两箱分养造成地理隔离,阻碍了正常的基因交流,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变异后,由于食物的差异与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导致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变化,形成两个群体体色的很大差异.
(3)分养后经过八代或更长时间,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偶出现严重的同体色选择偏好,以此推断,甲、乙品系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体现的是物种多样性,判断的理由是:由于交配的同体色偏好,影响了两者交配的行为与后代的可育性,造成两品系果蝇之间发生生殖隔离现象.
(4)如表是甲、乙两箱中果蝇部分等位基因[A-a、T(T1、T2)-t、E-e]的显性基因频率统计的数据:
世代甲箱乙箱
果蝇数AT1E果蝇数AT2E
第一代20100%064%20100%065%
第四代35089%15%64.8%28597%8%65.5%
第七代50067%52%65.2%42096%66%65.8%
第十代56061%89%65%43095%93%65%
甲、乙两箱果蝇的基因库较大的是甲,表中频率基本稳定的基因是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关于转录和翻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mRNA在核糖体上移动翻译出蛋白质
B.转录时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
C.染色体上的DNA转录和翻译的场所不同
D.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称为转录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