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两种物种间(如某种灵长类动物和蟒蛇)存在“互动多样性”的现象,即存在多种类型的种间关系.下列相关描述不合理的是(  )
A、“互动多样性”现象是生物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B、蟒蛇可能成为灵长类动物的捕食者、被捕食者和竞争者
C、物种间的“互动多样性”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D、种间关系的多样性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专题:
分析: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结构越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越低,反之亦然.生物进化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必然结果.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
解答: 解:A、生物进化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必然结果,故A正确.
B、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史纪录进一步揭示出蛇捕食26种非人类灵长,而许多灵长类动物杀死蛇并且有的时候吃蛇.蛇与小动物的饮食习惯的重合也让灵长类动物和蛇成为了潜在的食物竞争对手,故B正确.
C、物种间的“互动多样性”,使营养结构更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更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更低,故C错误.
D、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种间关系的多样性使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更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用同位素14C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一段枝条的一端,然后探测另一端是否含有放射14C的吲哚乙酸存在.枝条及位置如下图.下列有关处理方法及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处理甲图中A端,不可能在甲图中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B、处理乙图中A端,能在乙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C、处理乙图中的B端,能在乙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D、处理甲图中的B端,能在甲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已知单侧光与重力均影响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为探究某强度的单侧光及重力对横放状态下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人员对刚萌发的盆栽燕麦分别进行了如图甲的处理,燕麦弯曲生长情况用柱状图乙表示.

(1)实验结果如图乙所示,这说明
 
.假如降低单侧光的强度,图甲②可能出现的变化是
 
;假如三组实验处于失重状态下,那么三组芽的弯曲状态分别为
 

(2)实验一段时间后,第③组燕麦长成了图丙所示的形态,燕麦根向地弯曲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
 
,能体现这种特点的实例还有
 

(3)植物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机理可以用图丁简单表示,图中物质A转变为B发生在
 
(细胞结构),该图表明基因通过控制
 
,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1986年,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从英国重新引入在我国已经灭绝的麇鹿39只(其中雄性13只、雌性26只).麋鹿在接下来几年中的数量变化如下表:
年份198719881989199019911992
出生率/%17.927.329.622.724.930.2
存活数/只4454667896122
根据上述信息,请回答:
(1)麋鹿引入保护区后,种群数量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2)1988年麇鹿种群的死亡率约为
 

(3)请在相应位置的坐标中,绘制该麋鹿种群从1986年以后性别比例(雌/雄)的变化趋势.
(4)在半散养环境下,由于麇鹿种群对植被的采食与践踏,造成栖息地环境的改变,如大多沼泽植物逐渐消失,某些植物数量有所增加等.
①麋鹿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成分),其采食同化的碳主要通过
 
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②保护区内生物群落发生改变,这属于群落的
 
演替.
③研究人员发现麇鹿喜食当地被列为外来入侵物种的互花米草,其生态学意义为
 

(5)2003年起大丰麇鹿保护区进行了麋鹿野生放归,野生麋鹿数量也逐年增加.与保护区内半散养相比,野生麋鹿出生率较低,但野生放归对种群发展有利,其根本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如图是人体细胞在进行某项生命活动前后几种生物膜面积的变化图.请据图分析,在此变化过程中最可能合成(  )
A、淀粉酶和胰岛素
B、抗体和血红蛋白
C、呼吸酶与DNA连接酶
D、RNA和甲状腺激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腐乳制作过程中,将长满毛霉的豆腐块用盐腌制之前需进行“搓霉”处理,即将豆腐块表面的毛霉搓平,贴在豆腐块的表面,形成“皮”(如图).“搓霉”处理的目的是(  )
A、有利于腐乳成形
B、防止腐乳块之间粘连起来
C、防止腌制过程中杂菌污染
D、留出毛霉在腌制中继续生长的空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如图为真核细胞内某基因结构示意图,共由1000对脱氧核苷酸组成,其中碱基A占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基因一定存在于细胞核内染色体DNA上
B、该基因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
C+G
A+T
为3:2
C、DNA解旋酶只作用于①部位,限制性内切酶只作用于②部位
D、该基因复制3次,则需要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2800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列与RNA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RNA彻底水解后能生成6种小分子物质
B、合成RNA的过程有DNA聚合酶参与
C、细胞内tRNA的种类多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
D、大肠杆菌中rRNA的合成与核仁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在人类和其他有胎盘的哺乳类动物中,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人类体温调定点为36.7℃.下丘脑对机体的体核温度(机体深部温度)和皮肤感受器的神经冲动作出直接反应,通过一系列调节来维持正常的代谢活动,当下丘脑检测到体温恢复正常后,关闭调节机制(负反馈).
下列各项是体内温度调节方面的生理过程:
(1)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对机体的体核温度和皮肤感受器的神经冲动直接产生应答,作出恰当的
 
调节反应,抵消变化,恢复
 

(2)真皮中的体温感受器,很多是游离的
 
.当侦测到皮肤温度超出正常范围时,向下丘脑发出神经冲动,引发相应反应:真皮中的血管舒张或收缩分别
 
;汗腺接受下丘脑通过副交感神经发出的信号产生汗液,增加蒸发散热;皮下脂肪层对器官有隔热作用,减少热量散失.
(3)与神经调节相比较,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4)在极端寒冷条件下,
 
分泌增加,增强代谢率和肝脏能量释放.
(5)病原体释放的毒素或某些白细胞释放的物质,能使体温调定点
 
,这可引起发热.发热是对抗感染的一项重要防御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