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3.恩格尔曼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到载有水绵和好氧菌的载玻片①上,将装片②暴露在光下,结果如图所示.关于该实验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开始前,装片都要先放在黑暗环境中一段时间
B.该对照实验可以证明叶绿体使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C.装片中的好氧气菌的聚集位置说明光合产物中有氧气
D.用透过三棱镜的光束照射装片②会得到与该图示不同的结果

分析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用水绵实验:
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好氧细菌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如果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由此说明了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作用需要光等.

解答 解:A、该实验主要是以好氧细菌的聚集作为观察对象,所以不需要将装片放在黑暗处理,A错误;
B、好氧气菌聚集在叶绿体中见光部位,故该对照实验可以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B正确;
C、光合作用有氧气产生,好氧细菌才会聚集在光照处,故装片中的好氧气菌的聚集位置说明光合产物中有氧气,C正确;
D、透过三棱镜的光束照射装片②得到的结果证明光合作用的吸收光谱不同,故得到与该图示不同的结果,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经典实验的科学家,采用的实验方法,实验现象和获取的结论,主要考查学生光合作用发现史了解和综合运用的能力运用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距今一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经多次海陆变迁,形成台湾海峡.随着时间推移,某种鸟的两个种群被分隔,随着时间推移,两地的种群发生了明显的分化,逐渐形成两个鸟类新物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理隔离导致变异,形成两个新的鸟类物种
B.新的鸟类物种的产生,实质是基因的定向改变
C.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形成明显的差异,最终出现生殖隔离
D.两个新的鸟类物种的进化体现了共同进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关于“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及“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都可选用洋葱作为实验材料B.所用盐酸的浓度和作用都相同
C.染色前都要用清水处理D.都需要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在唾液腺细胞中参与合成并分泌唾液淀粉酶的细胞器有(  )
A.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内质网B.核糖体、高尔基体、内质网、叶绿体
C.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D.中心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下列有关核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B.组成核酸的化学元素有5种
C.除病毒外,一切生物都有核酸存在
D.核酸的基本单位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组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如图测定是某玉米种子萌发到第一片真叶长出之前过程中CO2释放和O2吸收相对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曲线,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12~24h期间,CO2释放相对量逐渐增加,主要原因是细胞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但主要进行无氧呼吸;此间产生CO2的主要反应过程总式为:C6H12O6$\stackrel{酶}{→}$2CO2+2C2H5OH+能量,CO2产生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2)从第12h到胚根长出期间,萌发种子的有机物总量会下降,种子总重量会增加,由此推断此间种子O2吸收相对量低的主要原因是种子主要进行无氧呼吸.
(3)胚根长出后,萌发种子的有氧呼吸强度明显升高;约48小时后,若种子每消耗1摩尔葡萄糖,可以产生24摩尔的[H].
(4)图中约48小时后显示萌发种子在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吸收相对量大于二氧化碳的相对量,表明玉米种子在萌发过程中除了消耗糖外,还消耗了脂肪等有机物,原因是细胞释放的二氧化碳小于吸收氧气的量,则说明细胞分解了含氧量少的有机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多选题

5.图1是测定光合作用速度的装置,在密闭的小室内,放有一新鲜叶片和二氧化碳缓冲液,缓冲液用以调节小室内CO2的浓度,使其保持在设定值,小室内气体体积的变化可根据毛细管内水柱的移动方向和速度测得(微升/平方厘米叶面积•分).图2中甲、乙、丙是用该实验装置测得某植物光合速度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E点所示条件下限制该植物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不是温度
B.F点所示条件下限制该植物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是CO2不是光照强度
C.H点所示条件下植物呼吸消耗氧气的速度是0.5毫升/厘米2•分
D.在丙图所示条件下,当光照强度由L2→L1时,毛细管内水柱先向右移动后向左移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始于周代的清明节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满街杨柳绿如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游玩的大好时机,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2)“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角度来看,清明前后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有利于种子萌发.
(3)寒食禁火是清明节的传统之一,为防止寒食冷餐伤身,大家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锻炼身体.剧烈活动时体温会高于正常体温,请写出一条人体散热的反射弧.体温高于正常体温→温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汗腺分泌量增加 或 体温高于正常体温→温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毛细血管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世界上第一部环保法律《田律》记载了秦代关于“山林保护”的相关法规,摘录如下:“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取生荔、麛?(卵)觳,毋毒鱼鳖,置?罔(网),麛时毋敢将犬以之田,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到七月而纵之.”它的大意是“春天二月,不准到山林中砍伐木材;不准采刚发芽的植物,不准掏鸟蛋及捕捉幼兽;不准毒杀鱼鳖,不准设置捕捉鸟兽的网和陷阱.母兽繁殖时不准带着狗去禁苑狩猎;不到夏季,不准烧草作为肥料…到七月才解除禁令.”请分析回答:
(1)若大量砍伐林木,会造成鸟兽减少.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林木(生产者)大量减少,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随之减少;同时由于流经各营养级的能量又是逐级递减的,故最终鸟兽因得不到足够的能量而大量减少.
(2)若在繁殖季节任意捕猎动物,会使动物的种群密度下降.其原因是在繁殖季节任意捕猎动物,使动物的死亡率上升,出生率降低,最终导致动物的种群密度下降.
(3)现代的生态农场中,利用秸秆喂养牲畜,让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产生沼气做燃料,将沼渣做肥料,形成良性循环系统.这种对秸秆的利用方式与“烧草为灰”相比,其优越性是实现对物质的循环利用;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4)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看,“禁苑”的设定相当于就地保护(或设立自然保护区).“到七月才解除禁令”等条款,说明《田律》的主题是指导人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让动植物能够正常繁衍,山泽可以休养生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