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分析图甲:Ⅰ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Ⅱ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表明该动物为雄性动物;Ⅲ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Ⅳ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Ⅴ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联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分析图B:图B表示相关过程中细胞核内DNA含量变化曲线示意图,其中a表示有丝分裂间期;b~d依次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f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g~j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k~m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
解答 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甲中A、B、D、E细胞都含有同源染色体.
(2)图甲中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称为初级精母细胞,其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四分体是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后形成的,即一个四分体就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因此图甲中E细胞含有2个四分体和8个核DNA.
(3)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均匀地移向两极,即移向细胞两极的遗传物质一般相同.因此,图甲A和C细胞中移向细胞两极的遗传物质可能相同.
(4)通过基因检测发现,C细胞左侧两条染色上有一对基因不同,造成此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发生基因突变,也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即基因重组.
(5)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分裂间期,即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对应于图乙曲线中a和f区段;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后期,对应于图乙曲线g和i区段,图甲中的E和B.
故答案为:
(1)ABDE
(2)次级精母细胞 2、8
(3)AC
(4)
(5)a和f g和i E和B
点评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曲线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A中各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B曲线中各区段代表的时期,在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 |
B. | 多细胞生物体内的单个细胞对整体生命起作用 | |
C. |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 |
D. | 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选项 | 方法与结果 | 结论或观点 |
A | 孟德尔分别针对豌豆七对相对性状进行杂交实验,发现F1都表现为显性性状,F2显性与隐性性状个体接近3:1 | 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遗传因子)相互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
B | 单侧光照射下,金丝雀草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去 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 | 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 点 |
C | 将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装片置于黑暗且缺氧的环境 中,用极细光束照射后,细菌集中于有光照的部位 |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 于水 |
D | 将活的R型肺炎双球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 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体内出现活的S型苗 | S型肺炎双球菌体内存在一种能使R型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的特殊物质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肝细胞 | 肾皮质细胞 | 平滑肌细胞 | 心肌细胞 | 动物冬眠状态下肝细胞 |
950个 | 400个 | 260个 | 12500个 | 1350个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DdTT×DDTt | B. | DdTt×DdTt | C. | DDTt×DdTt | D. | DdTT×ddtt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 |
B. |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 |
C. | 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 |
D. | 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使下一神经元产生抑制时,不会引起突触后膜发生膜电位变化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PCR反应所需要的引物只是RNA | |
B. | PCR反应所需要的材料是核糖核苷酸 | |
C. | PCR反应所需要的酶在60℃会变性 | |
D. | PCR反应需要在一定的缓冲溶液中进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