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6.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种间关系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新物种只能通过自然选择过程形成,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C.同一种群的雎雄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同一物种的雌雄个体之间则不能
D.喷洒农药可使害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提高,而使害虫朝抗药性逐渐增强的方向进化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可遗传的变异(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 解:A、突变是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方向,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
B、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但不一定是通过自然选择过程形成的,也可以人工培育形成,如四倍体西瓜,B错误;
C、同一物种的雌雄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C错误;
D、农药可以对害虫进行选择,保留抗药性个体,淘汰不抗药的个体,使害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提高,进而使害虫朝抗药性逐渐增强的方向进化,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的重点知识.要注意辨析,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新物种的产生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细胞核内行使遗传功能的是核仁
B.细胞核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C.核孔对物质的进出有选择性
D.细胞核具有双层膜的结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矮牵牛植株再生容易,是进行遗传转化研究植物花色变化的模式植物.为符合大众的审美需要改良矮牵牛的花色性状,成为扩大矮牵牛产业规模的必然途径.矮牵牛的花色基因工程中,常用农杆菌介导技术进行操作.
(1)培育“转基因矮牵牛”的基因工程操作四步曲中,其核心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该过程用到的工具酶有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2)Ti质粒是独立于农杆菌拟核外的,能够自主复制的环状DNA分子.当植物体受损时,伤口处的细胞会分泌大量的酚类化合物,吸引农杆菌移向这些细胞.
(3)在矮牵牛的花色基因工程操作中将与植物花青素代谢有关的基因转移至T-DNA,然后在一定条件下降外植体在含农杆菌的培养基上培养,此时修饰的T-DNA可以传入植物细胞,并整合到植物基因组(染色体DNA)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下列有关生物实验材料和方法的描述,错误的有(  )
①用同时被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②利用光合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可以用纸层析法提取色素
③用马铃薯块茎作材料以验证植物细胞无氧呼吸能产生CO2
④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和观察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盐酸功能相同
⑤孟德尔所做的测交实验属于假说一演绎法的假说内容.
A.两项B.三项C.四项D.五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  )
A.减数第二次分裂B.减数第一次分裂C.减数分裂前间期D.无丝分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下列实验操作条件改变后,实验结果或现象肯定发生改变的是(  )
序号实验名称原本条件改变后条件
A观察H2O2的酶促分解常温下,加肝脏研磨液90℃水浴条件下,加肝脏研磨液
B观察紫色洋葱表皮细胞的吸水和失水0.3g/mL的蔗糖溶液0.3g/mL的KNO3溶液
C鉴定大豆组织中的蛋白质25℃15℃
D探究细胞的呼吸方式以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以乳酸菌作为实验材料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如图1为研究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漏斗内溶液(S1)和漏斗外溶液(S2)为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漏斗内外起始液面一致.若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则实验起始时S1和S2浓度大小关系为S1>S2.渗透平衡时的液面差为△h,此时S1和S2浓度大小关系为S1>S2
(2)若实验中漏斗内溶液(S1)为30%蔗糖溶液,漏斗外溶液(S2)为30%葡萄糖溶液(注:蔗糖分子不能穿过半透膜),则实验中S1液面的变化情况是:B.
A.保持不变                B.先下降后上升
C.先上升后下降          D.上升
(3)图2中半透膜模拟的是成熟植物细胞中的原生质层.
(4)植物叶片表皮上分布有大量的气孔,气孔结构如图2所示.当组成气孔的细胞(保卫细胞)吸水后,会膨胀变形,气孔开启;反之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光照是影响气孔开闭的主要因素,经实验测定鸭跖草的气孔在光下张开时,保卫细胞的钾浓度高,远远高于周围细胞中的钾浓度,在黑暗中气孔关闭时,保卫细胞钾浓度低.有人提出钾离子对气孔开度有影响.(若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为25℃.)
请利用下列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验证钾离子对气孔开度(即开启的程度)的影响.要求完善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并回答问题.
①实验材料与主要用具:新鲜蚕豆叶:0.5%KNO3溶液:0.5%NaNO3溶液、蒸馏水、显微镜、镊子、载玻片、盖玻片、恒温箱、培养皿、台灯.
②实验步骤:
a取3个洁净的培养皿,编号为甲、乙、丙;
b在甲培养皿中加适量的0.5%KNO3溶液,在乙培养皿中加等量的0.5%NaNO3溶液,在丙培养皿中放等量的蒸馏水.
c撕蚕豆叶表皮若干分别放入上述3个培养皿中,放入25℃恒温箱中,使溶液温度达到25℃;
d将培养皿置于人工光照条件下照光半小时;
e分别制作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气孔的开度
③预测实验结果甲培养皿中的表皮气孔开度大,乙.丙培养皿中的表皮细胞气孔开度相同,都较小.;
④将叶表皮放入25℃恒温箱中的主要原因是25℃是光合作用的适宜温度,在培养皿中加入0.5% NaNO3溶液的目的是排除NO3-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下列是温室效应与光合作用的有关内容,请回答:
(1)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在大气中浓度提高的原因:一方面是人类过度使用泥碳、煤和石油等,直接向大气排放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过度变暖(即过度的温室效应);另一方面,乱砍滥伐树木,使得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植物大为减少.
(2)为解决过度的温室效应,我们对绿色植物等生物的光合作用进行了研究,首先能将大气中过多的过多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等;其次,为提高人类对光能的利用率,我们可以模拟光合作用的原理,设计出人造自然光捕捉系统,设计出人造光源能量转换装置,有利于解决能源匡乏的问题.
(3)将小球藻放在一密闭玻璃容器内,使其置于适宜温度的暗室中,并从第 5 分钟起给予适宜光照.
 ①给予光照后容器内氧气量马上增加的原因是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②在 5-20 分钟之间,氧气量增加的速率逐渐减少,这是因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由于小球藻的光合作用,使得容器内的二氧化碳减少,抑制了其光合作用.
③在第 20 分钟加入少量的碳酸氢钠溶液后,氧气产生量呈直线上升,这是因为碳酸氢钠会增加二氧化钠的浓度,从而促进了小球藻的光合作用,使氧气的产生不断上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阿尔茨海默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科研人员为了探究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案,进行了如下研究.
(1)研究发现,患者脑部的神经元数量及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结构)明显减少.进一步研究证实这是由于神经元胞体(填“胞体”、“树突”或“轴突”)内的核糖体上合成的β-淀粉样蛋白(Aβ)异常积累而引发细胞损伤导致.科研人员推断这种异常积累可能与降解(或“分解”)Aβ的酶C表达量下降有关.
(2)科研人员提取正常人和患者的神经元DNA,对酶C基因进行测序,测序结果完全一致,说明酶C基因表达量的改变不是基因突变导致.
(3)科研人员分别提取正常人和患者神经元的酶C基因启动子的DNA片段,再分别用具有相同识别序列(CCGG)的HpaⅡ和MspⅠ酶切(但HpaⅡ不能切割甲基化的胞嘧啶).结果显示正常人该DNA片段用MspⅠ切割后产生的片段数目与用HpaⅡ切割后产生的片段数目的差值小于(大于/小于)患者的相应差值,说明患者细胞中酶C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更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