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若该植物处于白天均温25℃,晚上均温15℃,光照(日均8klx)12小时环境下,则该植物一天中积累的葡萄糖为
A. 132mg B. 180mg C. 360mg D. 540mg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用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称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请回答与此有关的问题:
(1)用针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可观察到该后肢出现收缩活动。该反射活动的感受器位于左后肢趾部的 中,神经中枢位于 中。
(2)剪断支配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见上图),立即刺激A端 (能、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刺激B端 (能、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若刺激剪断处的某一端出现收缩活动,该活动 (能、不能)称为反射活动,主要原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鸟类中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为ZZ,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为ZW,某种鸟的眼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已知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现利用甲、乙两个纯合品种(均为红色眼)进行两组杂交实验,结果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杂交组别 | 亲本杂交情况 | 子代眼色情况 |
杂交实验1 | 甲(父本)X 乙(母本) | 雌性为褐色眼、雄性为褐色眼 |
杂交实验2 | 甲(母本)X 乙(父本) | 雌性为红色眼、雄性为褐色眼 |
(1)基因A与a的根本区别在于 不同.
(2)根据杂交实验 (填“1”或“2”)可判断基因B、b不在常染色体上,依据是 .
(3)结合杂交实验1和2分析,此种鸟若为褐色眼,则其基因型需满足 ,杂交实验1中甲的基因型是 ,乙的基因型是 .
(4)若让杂交实验1子代中的褐色眼雄性个体与杂交实验2子代中的红色眼雌性个体杂交,
则后代中有 基因型,其中褐色眼个体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有关“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在预实验中不需要设置用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
B.在正式实验中,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组之间形成相互对照
C.处理时应该用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或沾蘸插条的基部
D.用于扦插的枝条应带有一定数量的幼芽以利于更好的生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初春受到寒流侵袭的梨树花粉大部分发育不良,为保证产量,应使用的补救办法是 ( )
A.没有适宜的补救办法 B.适当地整修枝条
C.喷施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 D.喷施一定浓度的营养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B. 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
C. 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D. 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电位变化)转化为化学信号(递质释放)再转化为电信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表示膝跳反射的结构基础,A、B、C为突触。膝跳反射需要伸肌和屈肌共同完成,即伸肌收缩而屈肌舒张。请据图分析回答:
(1)完成膝跳反射的神经结构基础是 ,在此结构中决定兴奋单向传递的结构是 。
(2)若刺激图中1处,动作为踢小腿,此时伸肌 ,屈肌 。(填“收缩”或“舒张”)。
图中突触后膜电位为“外正内负”的是 。(填字母)
(3)已知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神经递质,在神经元间信息传递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果破伤风杆菌产生的痉挛毒素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因而引起肌肉收缩,由此可见该神经递质能使下一个神经元 。(填“兴奋”或“抑制”)
(4)若某药物可阻断伸肌收缩,请设计实验,证明该药物可以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①实验原理:机体内骨骼肌的收缩剌激来自神经传导的兴奋。
②实验材料:略
(D实验步骤及实验结果:
第一步:先将药物置于神经纤维2处,刺激神经纤维1处;
实验结果:伸肌 。(填“收缩”或“不收缩”)
第二步:后将药物置于 (填字母)处,刺激神经纤维1处:
实验结果:伸肌 。(填“收缩”或“不收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最可能用于描述同一生物的一组名词是( )
A. 一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 B. 二级消费者,自养生物
C. 分解者,腐生生物 D. 生产者,异养生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哪项措施最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A. 减少食肉性动物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B. 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
C. 增加物种的数量 D. 植树造林,增加绿色植物的数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