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某50肽中有2个丙氨酸(C3H7O2N),现脱掉其中的丙氨酸(相应位置如图)得到几种不同的有机产物,其中脱下的氨基酸均以游离态正常存在.下列有关该过程产生的全部有机物中有关原子、基团或肽键数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肽键数目减少4个
B.氢原子数目增加8个
C.氨基和羧基分别增加4个
D.氧原子数目增加2个
【答案】D
【解析】解:A、根据图示,50肽是一条多肽链,含有50﹣1=49个肽键.如果将其中的2个丙氨酸去掉后,就形成两条多肽链和3个氨基酸,则肽键数=(50﹣3)﹣2=45,因此肽键数减少了4个,A正确;
B、由于减少了4个肽键,相当于多增加了4个水分子,因此氢原子数目增加了8个,B正确;
C、一条肽链变成二条肽链,氨基和羧基各增加1个,而两个丙氨酸也含有2个氨基和羧基,加上第50位的氨基酸,故氨基和羧基分别增加4个,C正确;
D、由于减少了4个肽键,相当于多增加了4个水分子,因此氧原子数目增加了4个,D错误.
故选:D.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50肽是由50个氨基酸形成的,至少有1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共49个肽键,将2个丙氨酸去掉后,形成两条肽链和3个氨基酸,肽键数目减少4个,氨基和羧基分别增加4个;该过程中肽键数目减少4个,需要消耗4分子水,氢原子数目增加8个,氧原子数目增加4个.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易化扩散需要细胞膜上转运蛋白的协助.图甲、乙分别表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参与的两种易化扩散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甲方式是细胞最重要的吸收或排出物质的方式
B. 图甲中载体蛋白的形状改变不需要由ATP提供能量
C. 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过程可涉及图乙所示方式
D. 细胞膜上的某些受体可以作为图乙所示的通道蛋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酵母菌探究细胞呼吸类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该实验选用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是 .
(2)A瓶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 , 使进入B瓶的空气先经过NaOH处理,排除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3)D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E瓶,其原因是:
(4)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 而温度、pH、培养液浓度等条件均是无关变量.
(5)D瓶中的溶液加入橙色的溶液,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可检测酒精的产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人被犬咬伤后,为防止狂犬病发生,需要注射由灭活狂犬病毒制成的疫苗。疫苗在人体内可引起的免疫反应是 ( )
A.刺激效应T细胞分化成为记忆细胞
B.刺激吞噬细胞产生抗狂犬病毒抗体
C.可促进浆细胞释放淋巴因子
D.产生与狂犬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浮萍(一种被子植物)在环境污染治理和能源生产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研究发现,浮萍不但能净化水质,还能分泌有关物质促进水中藻类叶绿素的分解,并覆盖在水体表面,使藻类处于遮光状态,从而降低水华的发生。以下推论正确的是
A. 浮萍能分解水中有机污染,属于分解者
B. 浮萍通过影响叶绿体的生理功能抑制的蓝藻生长
C. 浮萍与藻类是竞争关系
D. 浮萍可用能源生产,体现了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间接价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分析以下四种细胞器,错误的说法是( )
A.丁存在于动物细胞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
B.乙是由单层膜围成的网状结构,是脂质合成的车间
C.丙内含有多种物质,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
D.上述四种细胞器的膜参与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为了拯救野生朱鹮,我国各级政府和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野生朱鹮的种群数量不断增长.有关野生朱鹮的食物网如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该食物网中有6条食物链
B. 鱼类和贝类之间存在着竞争和捕食的关系
C. 野生朱鹮可利用的总能量等于鱼类和贝类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D. 环境污染、食物短缺和栖息地的缩小等都是导致野生朱鹮大量减少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
B.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生物种群的繁衍,都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C.把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可以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D.有些金丝桃,因能分泌一种引起光敏性和刺激皮肤的化合物——海棠素,使误食的动物变盲或致死,而使多数动物避开这种植物,这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