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分析图1:实验甲的自变量是胚芽鞘的遮光部位,因变量是胚芽鞘是否弯曲,实验目的是验证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实验乙的自变量是:是否有单侧光照,因变量是琼脂块中生长素的浓度,实验目的是验证单侧光照下生长素的运输方向;实验丙的自变量是胚芽鞘的形态学上、下端的放置位置,因变量是下面的琼脂块是否含有生长素,实验目的是验证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
分析图2: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的原理是生长素作用的双重性,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敏感.图中曲线①在浓度低时促进作用明显,而曲线②在浓度高时促进作用明显,所以代表单子叶作物的是曲线②,代表双子叶杂草的是曲线①.所用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最好在D左右,此时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对双子叶杂草起抑制作用,但对单子叶作物起促进作用.
解答 解:(1)实验甲可以证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实验甲的自变量是胚芽鞘的遮光部位,因变量是胚芽鞘是否弯曲,向光性产生的原因是单侧光使胚芽鞘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
(2)实验乙中,不旋转的一组接受的是单侧光照,a的生长素含量大于b,旋转的一组,相当于接受的是均匀光照,c的生长素含量等于d,a、b、c、d四个琼脂块生长素含量最高的是a.
(3)实验丙证明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4)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不同植物器官、不同种类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器官中根的敏感性最强,双子叶杂草的敏感性比单子叶农作物强.图中曲线①在浓度低时促进作用明显,而曲线②在浓度高时促进作用明显,所以代表单子叶作物的是曲线②,代表双子叶杂草的是曲线①.由于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为D时,对单子叶作物的促进作用明显,但对双子叶杂草却起抑制作用.当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在B~C段时,其对曲线①和曲线②所代表的植物的作用都是促进作用.据图2所示:对①或②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的生长素类似物浓度有C、E.
(5)生长素是通过促进细胞的伸长而促进植物的生长的.由于单侧的照射,使背光面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面,而背光面生长快,即生长效应强于向光面,故向光面的生长素浓度为m,根据图示曲线,可判断背光面的生长素浓度应大于m,小于M.若某水平放置的植物幼苗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M,又由于茎的远地侧促进作用小于近地侧,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小于m.除草剂灭草的原理是使杂草的生长素浓度处于大于i状态下抑制杂草的生长.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产生顶端优势现象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输到侧芽附近,抑制侧芽的生长,所以侧芽生长素浓度是图中曲线的C点及C点以后区间.
故答案为:
(1)尖端 单侧光使胚芽鞘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
(2)a
(3)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4)两重性 ②D 促进 C、E
(5)大于m,小于M 小于m 大于i C点及C点以后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的有关实验,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浙江嘉兴一中高一下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生物或细胞中,不能合成蛋白质的是
A.乳酸菌 B.禽流感病毒 C.叶肉细胞 D.唾液腺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培育青霉素高产菌是利用了杂交育种的原理 | |
B. | 培育无子西瓜是利用了多倍体育种的原理 | |
C. | 无子番茄的获得是利用了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 | |
D. | “多莉羊”的获得是利用了无性生殖的原理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被物层 | |
B. | 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 | |
C. | 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 | |
D. | 鹿群中有的鹿高大,有的鹿矮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该实验证明了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 |
B. | 该实验证明了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 | |
C. | 该实验证明了细胞核是遗传和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 | |
D. | 欲证明细胞核的功能,需同时进行对照实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浙江嘉兴一中高一下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①钾 ②钙 ③钠 ④铁 ⑤碘 ⑥磷
A. ①②④ B. ②⑤④ C. ②⑥④ D. ⑥⑤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实验时间/min | 液滴移动距离/mm |
10 | 0 |
15 | 32.5 |
20 | 65 |
25 | 100 |
30 | 130 |
35 | 162.5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