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5.植物细胞表现全能性的必要条件是(  )
A.脱离母体后具有完整细胞核的细胞或组织,给予适宜的营养和外界条件
B.导入其他植物细胞的基因
C.给予适宜的营养和外界条件
D.将成熟筛管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卵细胞中

分析 关于细胞的“全能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概念: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
(3)细胞全能性大小:受精卵>干细胞>生殖细胞>体细胞.
(4)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条件:离体、适宜的营养条件、适宜的环境条件.

解答 解:细胞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植物细胞表现全能性的条件:
①细胞离体和适宜的外界条件(如适宜温度、适时的光照、pH和无菌环境等).
②一定的营养(无机、有机成分)和植物激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的概念,掌握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及植物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条件,能根据题干要求做出准确的判断.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沙漠中生活状态下的仙人掌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  )
A.H2OB.蛋白质C.无机盐D.油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
B.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实验中,研磨绿叶时应加入有机溶剂乙醇
C.利用显微镜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细胞需保持活体状态
D.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影响酶活性的实验中,不适宜用斐林试剂鉴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下列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相符的是(  )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
B.生物的变异为进化提供原始材料,基因频率的改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C.害虫抗药性不断增强是因为农药对害虫进行了定向选择
D.共同进化就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不断进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图中的A、B、C、D是4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其中D细胞含有光合色素.请分析回答:

(1)图中,图C是幽门螺杆菌的结构模式图,其区别于酵母菌的最主要的结构特点是没有以核膜为界线的细胞核.
(2)如图所示细胞中一定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是A、D(填代号).
(3)B细胞的某种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中合成之后,按照内质网→(囊泡)→高尔基体→(囊泡)→细胞膜(用箭头和结构名称表示)的方向运到细胞外.
(4)A与B细胞相比,A细胞中特有的细胞器是叶绿体,液泡.B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中心体,A、B细胞中共有的并且均由双层膜构建的结构是线粒体,细胞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核糖”不可能是下列哪一种结构或物质的组成成分(  )
A.HIVB.T2噬菌体C.核糖体D.mR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如图表示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不能得出的推断是(  )
A.基因突变发生在IB.细胞周期幵始于a
C.等位基因分离发生在ⅡD.染色体数目最多的细胞处于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土壤中的纤维素分解菌能合成纤维素酶,通过对这些微生物的研究与应用,使人们能够利用秸秆等废弃物生产酒精,用纤维素酶处理服装面料等.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实验流程如下:土壤取样→选择培养基→梯度稀释→鉴别培养基
(1)纤维素酶是复合酶,由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组成.
(2)实验室中微生物筛选常应用选择培养基的方法,原理是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为分离得到纤维素分解菌,使用的培养基应以纤维素作为主要碳源.
(3)梯度稀释前进行选择培养的目的是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这一步一般选用液体(填“固体”或“液体”)培养基.
(4)梯度稀释后用涂布器(仪器)将菌种接种在培养基表面.
(5)用刚果红染色法鉴定纤维素分解菌时,培养基上的菌落周围会形成透明圈,其大小反映产生纤维素酶能力大小(或产生纤维素酶的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野生型果蝇的腹部和胸部都有短刚毛,而一只突变果蝇S的腹部却生出长刚毛.研究者对果蝇S的突变进行了系列研究,用这两种果蝇进行杂交实验的结果见图.

(1)果蝇腹部有长刚毛与短刚毛构成相对性状,实验1的杂交方式在遗传学上称为测交,突变果蝇S的基因突变发生在1(填1或2)条染色体上.
(2)与野生型不同的表现型有两种,实验2中果蝇③与实验1中果蝇S的差异是前者胸部无刚毛,从基因型角度分析产生的原因:两个A基因抑制胸部长出刚毛,只有一个A基因时无此效应.
(3)假设胸部无刚毛的果蝇都不能招引异性前来交尾,让F2代果蝇自由交配产生F3,在F3的腹部有长刚毛的果蝇中胸部有刚毛的果蝇占$\frac{4}{5}$.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