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反应物浓度、酶的浓度等。下图表示在最适温度下,某种酶的催化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若在A点增加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将加快
B.若在A点提高反应温度,反应速率会加快
C.若在B点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会减慢
D.若在C点增加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将加快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沈阳东北育才学校高一上阶段考二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糖类、脂质和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组成麦芽糖、蔗糖、纤维素、糖原的单体都是葡萄糖
B. 脂质分子中氢的含量少于糖类,而氧的含量多于糖类
C. 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D. 糖类、脂质和核酸都是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单体连接而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徐州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①核酸 ②核糖核酸 ③脱氧核糖核酸 ④蛋白质 ⑤脂质 ⑥糖类
A. ①④ B. ②⑤ C. ③⑥ D. 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徐州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A. C元素因其在细胞的干重中含量最高,所以C是生命的最基本元素
B. C原子构成的碳链是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
C. C、H、O、N是蛋白质和糖类中共有的4种元素
D. 构成细胞的微量元素就是指细胞中含量很少且可有可无的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如东高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某学生进行某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图中②步骤主要观察细胞质的大小以及细胞壁的位置
B. 图中⑤步骤滴加清水的目的是让细胞质壁分离复原
C. 该实验的目的是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D. 本实验不需另外设立对照实验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如东高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将新鲜的苔藓植物的绿色叶片放入有少量红墨水(色素分子不能进入活细胞)、浓度为30%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状态如图所示,此时部位①②的颜色分别是
A. ①绿色②绿色 B. ①红色②绿色
C. ①绿色②红色 D. ①红色②红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如东高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是
A.高尔基体 B.内质网 C.中心体 D.细胞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高一12月考生物B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糖类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蛋白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体现者。下图一为糖类的概念图,图二是某种需要能量的蛋白质降解过程,科学家发现:一种被称为泛素的多肽在该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泛素激活酶E1将泛素分子激活,然后由E1将泛素交给泛素结合酶E2,最后在泛素连接酶E3的指引下将泛素转移到靶蛋白上,这一过程不断重复,靶蛋白就被绑上一批泛素分子。被泛素标记的靶蛋白很快就被送往细胞内一种被称为蛋白酶体的结构中进行降解。整个过程如图二所示。请分析回答:
(1)如果某种单糖A为果糖,则它与葡萄糖缩合失去1分子水后形成的物质①是________。如果缩合反应形成的物质③作为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则物质③是________。
(2)如果某种单糖A与磷酸和碱基结合形成物质②,其中碱基是尿嘧啶,则形成的物质②_________;如果某种单糖A与磷酸和碱基结合形成物质④,其中的碱基是胸腺嘧啶,则某种单糖A是________。
(3)蛋白质在生物体内具有多种重要功能,根据图二材料可推测出蛋白质的一项具体功能是____________。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过程中所需能量主要来自________物质的氧化分解。
(4)细胞内E1、E2、E3在蛋白质降解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从分子水平上分析,其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高一12月考生物A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有关其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膜上的③多数是不可以运动的
B.②有疏水性的尾部,亲水性的头部
C.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主要与②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D.①在细胞膜内外侧均有分布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