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2、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的过程,该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一肽链数,O原子数=肽键数+2×肽链数+R基上的O原子数=各氨基酸中O原子总数一脱去水分子数,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目×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一脱去水分子数×18.
3、分析化学式是C55H70O19N10的多肽消化后得到的四种氨基酸:四种氨基酸均含有一个氨基(每分子含有1个N),只有谷氨酸含有2个羧基(4个氧原子)、其它三种氨基酸均只含1个羧基(2个氧原子).
解答 解:(1)题干中动物体内的酶1可将蛋白质催化水解为多肽,所以酶1为蛋白酶.
(2)题图中由化学式是C55H70O19N10的多肽消化后得到的四种氨基酸中,每分子均含一个N,而由四种氨基酸形成的多肽的分子式是C55H70O19N10,可推测该多肽是由10个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反应而形成的,形成该多肽的过程中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10-1=9个,其相对分子质量减少9×18=162.
(3)设该多肽中含有谷氨酸X个,则其它氨基酸共有10-X个,由氧原子守恒(O原子数=各氨基酸中O原子总数一脱去水分子数)可得:4X+2×(10-X)-(10-1)=19,解得X=4个,即一分子该多肽被消化后,会得到4个谷氨酸分子.
(4)甘氨酸上的R基是一个-H,丙氨酸的R基是一个-CH3,由甘氨酸和丙氨酸构成的二肽的结构式是.
故答案为:
(1)蛋白酶
(2)10 162
(3)4
(4)
点评 本题结合蛋白质在动物体内的消化过程、化学式是C55H70O19N10的多肽消化后得到的四种氨基酸的结构式,考查酶的特性、氨基酸的脱水缩合的知识,考生识记酶的特性和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明确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和实质、掌握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中的相关计算是解题的关键.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磷脂 | B. | 固醇 | C. | 蛋白质 | D. | 糖类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步骤 组别 | 接种S180 瘤细胞 | 将刺参匀浆液灌入胃中 | 测定相关指标 | ||
抑瘤率(%) | 吞噬细胞 吞噬率(%) | T细胞 转化值 | |||
A | - | - | - | 57.33 | 0.17 |
B | + | - | - | 55.00 | 0.09 |
C | + | +(浓度为100mg•kg-1) | 50.72 | 65.67 | 0.12 |
D | + | +(浓度为200mg•kg-1) | 61.67 | 74.81 | 0.1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需将NaOH溶液和CuSO4溶液混匀后使用 | |
B. | 提取叶绿体色素时加入SiO2是为了防止叶绿体色素被破坏 | |
C. | 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含油多的植物组织时,显微镜下可见被染成橘黄色的颗粒 | |
D. | 解离的目的是让细胞相互分离并保持细胞活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如A与B的分类标准为是否消耗能量,则C可表示主动运输 | |
B. | 如A与B的分类标准为是否消耗能量 则G可表示主动运输 | |
C. | 如A与B的分类标准为是否需要载体 蛋白,则C可表示主动运输 | |
D. | 如A与B的分类标准为是否需要载体蛋白,则G可表示主动运输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与轴突膜相比,运动神经元的胞体膜及树突膜上有较多的递质受体 | |
B. | 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它发出树突支配骨骼肌纤维 | |
C. | 动作电位传导过程中,神经元的不同部位对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 |
D. | 神经元在极化状态与反极化状态时,膜内钾离子浓度均高于膜外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内质网是蛋白质合成和加工的场所 | |
B. | 核糖体、染色体均含有生物的遗传物质 | |
C. | 溶酶体合成和分泌多种酸性水解酶 | |
D. | 线粒体将葡萄糖氧化分解成CO2和H2O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