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状 | 野生/突变性状 | 相关基因 | 基因所在染色体 |
种子形状 | 圆粒/皱粒 | R/r | Ⅴ |
茎节长度 | 高茎/矮茎 | L/l | Ⅲ |
花的颜色 | 红花/白花 | A/a | Ⅱ |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豌豆种子形状、茎节长度和花的颜色的相关基因分别位于Ⅴ、Ⅲ、Ⅱ染色体上,说明三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途径:
(1)通过控制酶的结构来控制代谢这程,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解答 解:(1)由于R基因能通过控制淀粉分支酶促进葡萄糖、蔗糖等合成淀粉,种子形状为圆粒,因此新鲜的皱粒豌豆中葡萄糖、蔗糖含量较多,口感更甜.本实例中,R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性状.
(2)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根据隐性突变基因1三种类型的表达产物与L基因的表达产物区别,可判断11、12、13基因在突变过程中均发生过碱基对的替换.其中,l2:第229位,丙氨酸→苏氨酸;缺少第376位以后的氨基酸,所以12可能突变自上述基因中的l1.12第376位以后无氨基酸,最可能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导致mRNA上出现了终止密码子.
(3)由于野生型豌豆与矮茎、白花、皱粒豌豆杂交,共含3对相对性状,所以子二代中表现型共有2×2×2=8种,其中杂合植株占1-$\frac{1}{2}$×$\frac{1}{2}$×$\frac{1}{2}$=$\frac{1}{8}$=$\frac{7}{8}$.若去除子二代的矮茎植株,子二代中L的基因频率为$\frac{2}{3}$.
(4)赤霉素具有促进节间伸长的作用,豌豆植株矮化的原因可能是由于1基因不能控制合成赤霉素造成的,相关实验设计如下:
①剪取等量高茎和矮茎豌豆植株的茎节,提取并测量茎节中赤霉素的含量.若矮茎豌豆茎节中不含赤霉素或赤霉素含量低,说明上述推测合理.
②单独种植矮茎豌豆,幼苗期一半(甲)定期喷洒适量的赤霉素,一半(乙)不做处理.成株后测量平均株高.若甲的平均株高大于乙的平均株高,说明上述推测合理.
故答案为:
(1)皱粒豌豆 代谢
(2)替换 l1 终止密码子
(3)8 $\frac{7}{8}$ $\frac{2}{3}$
(4)不含赤霉素(赤霉素含量低) 甲的平均株高大于乙的平均株高
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突变、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frac{3}{8}$ | B. | $\frac{5}{8}$ | C. | $\frac{1}{8}$ | D. | $\frac{3}{8}$或$\frac{5}{8}$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0.1mg/L脱落酸对秧苗有机物的积累有促进作用 | |
B. | 0.3mg/L脱落酸处理后秧苗的干重与鲜重相等 | |
C. | 0.5mg/L脱落酸对秧苗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 |
D. | 脱落酸处理对秧苗的干重影响具有两重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叶片 | 发育情况 | 叶面积(最大面积的%) | 总叶绿素含量(mg/g.fw) | 气孔相对开放度(%) | 净光合速率 (μmolCO2/m2.s) |
A | 新叶展开前 | 21 | - | - | -2.9 |
B | 新叶展开中 | 85 | 1.1 | 56 | 1.7 |
C | 新叶展开完成 | 100 | 2.8 | 80 | 3.1 |
D | 新叶已成熟 | 100 | 11.3 | 100 | 5.9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山东威海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据调查,某校学生中某性状基因型的比例为XBXB(42.32%)、XBXb(7.36%)、XbXb(0.32%)、XBY(46%)、XbY(4%),则该群体中B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A.92%、8% B.8%、92% C.78%、22% D.36%、6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模拟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表示雄果蝇体内某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甲曲线)及与之对应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变化(乙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CD与FG对应的时间段,细胞中均含有四个染色体组
B.D点所对应时刻之后,单个细胞中可能不含Y染色体
C.AE对应的时间段,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
D.EF所示的DNA含量的变化是由于同源染色体相互分离进入两个子细胞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