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完全营养液培养大麦。实验分两组,一组在阳光下,一组在黑暗中,48 h后测定几种离子的浓度。下表中各离子的数据为实验结束时溶液中粒子的浓度占实验开始时浓度的百分比。不能得出结论的是
A.光下蒸腾作用比暗中强,消耗水分多
B.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与呼吸作用关系密切
C.吸收水分和吸收矿质元素离子是相对独立的过程
D.植物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比较表中所示大麦在阳光下和黑暗中吸收水分的数据,可知植物在阳光下比黑暗中消耗水分多。植物消耗水分主要是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影响蒸腾速度的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环境温度和大气湿度。由此可得出,在阳光下植物蒸腾作用强,消耗水分多,A正确; 植物从溶液中吸收水分和离子的数量不是按相同比例吸收的,这说明植物吸收矿质元素和吸收水分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C正确。 从表中列出的Ca2+、K+、Mg2+等3种离子浓度变化的数据可看出,有的离子浓度低于100%,有的离子浓度高于100%。这表明,植物吸收各种离子的浓度是不等的,具有选择吸收的特点。离子吸收的选择性与植物细胞膜上的载体种类和数目有关,D正确。 比较表中阳光下和黑暗中两组实验结束时同一离子的浓度,可看出,植物吸收矿质元素昼夜有别,要受光照的影响,不能得出B项中所说的结论。 本题选择B。 |
植物的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对水分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这道题是考查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013
(2007北京宣武模拟)用含的完全培养液培养大麦幼苗,几天后测试大麦根尖不同区域的累积量和运输情况,结果如下表。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根吸收磷元素的主要区域在距根冠20~60 mm范围,吸收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B.在距根冠1~3 mm区域累积较多,最主要原因是用于DNA和蛋白质的合成
C.几天后在幼苗叶片中检测到放射性,则光反应的产物中,含的有机物是ATP和NADPH
D.实验两天后,幼苗出现萎蔫现象,可能是营养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造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北京市海淀、东城、崇文、宣武4区2007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部分 题型:013
用含32P的完全培养液培养大麦幼苗,几天后测试大麦根尖不同区域32P的累积量和运输情况,结果如下表。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根吸收磷元素的主要区域在距根冠20~60 mm范围,吸收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B.在距根冠1~3 mm区域32P累积较多,最主要原因是32P用于了DNA和蛋白质的合成
C.几天后在幼苗叶片中检测到32P放射性,则光反应的产物中,含32P的有机物是ATP和NADPH
D.实验两天后,幼苗出现萎蔫现象,可能是营养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造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分别种植大麦与狗尾草,它们都生长良好,把二者的种子混匀后播种,则大麦正常生长,狗尾草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矮小)。
(1)大麦与狗尾草之间形成 关系。
(2)人们设想可能是大麦根部分泌物会抑制狗尾草的生长。为验证这一设想,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用完全营养液(甲)、培养过大麦的营养液(乙)作了以下实验:
把长势相同的狗尾草幼苗分为A、B两组,A组用甲液培养,B组用乙液培养,实验容器符合要求,实验过程中向A、B两组均通入空气。一段时间后,B组狗尾草长势明显不如A组。该组同学由此得出结论:大麦根部分泌物会抑制狗尾草的生长。然而,该实验尚不足以得出上述结论,请你提出正确的实验设计思路。
(3)本实践启示我们,在设计对照实验时,必须遵循 原则,才能获得准确可靠的结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用含的完全培养液培养大麦幼苗,几天后测试大麦根尖不同区域的累积量和运输情况,结果如下表。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与根冠的距离(mm) | 1 | 3 | 5 | 7 | 10 | 15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
32P放射性强度相对值 | 运输 | 0 | 3 | 5 | 9 | 12 | 18 | 28 | 32 | 33 | 31 | 26 | 14 |
累积 | 28 | 15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2 | 10 | 13 | 13 |
A. 根吸收磷元素的主要区域在距根冠20~60mm范围,吸收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B. 在距根冠1~3mm区域32P累积较多,最主要原因是32P用于了DNA和蛋白质的合成
C. 几天后在幼苗叶片中检测到32P放射性,则光反应的产物中,含32P的有机物是ATP和NADPH
D. 实验两天后,幼苗出现萎蔫现象,可能是营养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造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