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下列分别与甲、乙、丙、丁四图相对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图所示同种生物雌个体和雄个体携带AB基因的配子数目相等
B、乙图所示生物的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
C、丙图中如果黑方格表示有病个体,那么所示W个体一定是该病基因的携带者
D、丁图所示生态系统内的食物链可达30条,图中10个种群可构成了一个群落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细胞的减数分裂,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群落的结构特征
专题:
分析:解答本题需这对每个选项逐项分析图解:图甲中,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因此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单独一对基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染色体组就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并且形态、大小各不相同;丙图首先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然后判断遗传方式;丁图中由于每个营养级都具有多个种群,因此形成食物网.
解答: 解:A、甲图所示同种生物雌个体携带AB基因的配子数目小于雄个体携带AB基因的配子数目,A错误;
B、乙图中相同形态的染色体均有三条,则所示生物的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B正确;
C、丙图可以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或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如果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则W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如果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W个体携带致病基因,C错误;
D、丁图中,如果不同营养级之间均存在捕食关系,则食物链最多为5×3×2=30条;由于群落是一定自然区域内所以生物的总和,同种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分解者,故图中10个种群不能构成一个群落,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基因的分离定律、染色体组、遗传病以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析图能力、理解能力,要求考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难度适中.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列关于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操作步骤中正确的是(  )
A、分组编号→分别加酶(1-3号试管)和淀粉溶液(4-6号试管)→分别置于不同温度条件下→分别将酶注入同温度下的淀粉溶液中→分别滴加碘液→观察结果
B、分组编号→分别加酶(1-3号试管)和淀粉溶液(4-6号试管)→分别置于不同温度条件下→分别将酶注入同温度下的淀粉溶液中→分别滴加斐林试剂→观察结果
C、分组编号→分别加酶(1-3号试管)和淀粉溶液(4-6号试管)→分别置于不同温度条件下→分别滴加碘液→观察结果
D、分组编号→分别滴加碘液→分别加酶(1-3号试管)和淀粉溶液(4-6号试管)→分别置于不同温度条件下→分别将酶注入同温度下的淀粉溶液中→观察结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列物质的监测方法及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可用本尼迪特试剂检测胡萝卜中的还原糖
B、花生子叶切片滴加苏丹Ⅲ染液,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油滴呈现红黄色
C、往牛奶中滴加双缩脲试剂后,可出现紫色反应
D、还原糖的鉴定中,可把试管放在酒精灯上直接加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列关于细胞代谢场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蓝藻无叶绿体,所以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B、雌性激素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
C、血红蛋白合成的场所是高尔基体
D、线粒体内的嵴增大了线粒体膜的面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关于加入8%盐酸的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B、杀死细胞,水解DNA
C、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D、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果酒的制作依靠的是
 
的发酵.在发酵过程中,
 
随着的
 
提高,红色葡萄皮细胞的
 
失去选择透过性,
 
中的色素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深红色;为了检验发酵液中有无酒精生成,需在
 
条件下,在发酵液中加入
 
,若发酵液中出现灰绿色,则证明发酵液中有酒精生成,为了使检验有说服力,最好设置
 
实验,即用
 
代替上面的发酵液,重复上述实验.变酸的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是大量繁殖而形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细胞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叶绿体中的色素都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酶只分布在基质中
B、相对于胰腺泡细胞,心肌细胞中高尔基体膜成分的更新速度更慢
C、研究证明有些内质网还可以合成磷脂,除满足自身需要外,还参与高尔基体、线粒体、核糖体等细胞器的形成
D、高尔基体通过产生小泡而增大膜面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列是某化合物的结构简图,据图回答:

(1)写出有关结构名称:④
 
;⑥
 

(2)该化合物彻底水解后可形成
 
种氨基酸分子.
(3)该化合物叫
 
,合成时共脱去
 
个水分子.
(4)蛋白质的结构比该类化合物的结构更复杂,主要表现在
 
方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有机农药苯磺隆是一种除草剂,长期使用会污染环境.研究发现,苯磺隆能被土壤中某些微生物降解.分离降解苯磺隆的菌株和探索其降解机制的实验过程如图甲、乙所示.

(1)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有碳源、水、
 
 
四类,该实验所用的选择培养基只能以苯磺隆作为唯一碳源,其原因是
 

(2)与微生物培养基相比,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常需添加生长素和
 
,这些植物激素一般需要事先单独配置成
 
保存备用.
(3)纯化菌株时,通常使用的划线工具是
 
.划线的某个平板培养后,第一划线区域的划线上都不间断地长满了菌,第二划线区域的第一条线上无菌落,其它划线上有菌落.造成划线无菌落可能的操作失误有
 
(写出两点原因).
(4)为探究苯磺隆的降解机制,将该菌种的培养液过滤离心,取上清液作图乙所示实验.该实验的假设是
 
,该实验设计是否合理?为什么?
 

(5)获得的菌株若想长期保存,方法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