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如图为细胞中的膜结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所示物质中含有镁元素
B.图中结构为叶绿体的内膜
C.图中ATP的能量来自物质氧化分解
D.②和③物质的元素组成一定相同
【答案】A
【解析】
识图分析可知,图中膜结构上含有吸收光能的色素,且发生了水的光解反应和ATP的合成,即发生了光反应,故该膜结构为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则图中①所示物质为光合色素,物质②为磷脂分子,物质③为运输H+的蛋白质,同时可以催化ATP的合成。
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①所示物质为光合色素,其中叶绿素中含有镁元素,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中结构上含有光合色素,且发生了光反应,故为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B错误;
C、在光反应过程中光能转变成电能,在转变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因此图中ATP的能量来直接自电能的转化,C错误;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物质②的组成元素为C、H、O、N、P,物质③的元素组成一定有C、H、O、N,一般不含有P元素, D错误。
故选A。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此渠道进行的。假如在某温带草原上存在如右图所示的食物网。请分析回答:
(1)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草属于_______________,猫头鹰属___________________,兔处于第____营养级。
(2)该食物网的各种生物中,含有能量最多的是_______。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植物控制花色遗传的基因及代谢途径如图所示,A对a,B对b为显性,无突变。实验一:用一株紫花植株(亲本)自花传粉,得到足够多的子代(Fl),表现型及比例为:紫:白:蓝=9:4:3。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同学均判断该植物花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甲的依据是控制花色的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乙的依据是实验一中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紫:白:蓝=9:4:3。请完善有关内容:
①实验一中亲本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
②甲的依据更有说服力,原因是甲的依据是自由组合的实质,而乙的依据是自由组合的现象。
③乙同学为了提高证据的效力,进行了实验二:让实验一 F1中的全部紫花植株自花传粉,单株收获种子,每株的所有种子单独种植在一起可得到一个F2株系,观察多个这样的F2株系:如果F2株系中,有1/9的株系只有紫花植株,有____的株系有紫花植株和蓝花植株,有2/9的株系有____,有 ___,就可以与实验一相互应证。
(2)该植物花色的遗传,说明了基因 ___,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研究表明,重金属离子X被该植物吸收后易与酶B结合而致其失活,则在含X的土壤中生长的蓝花植株的基因型共有 ___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图1为细胞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个细胞周期中RNA相对含量的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2中出现两个高峰主要是因为转运氨基酸的tRNA增多
B.图2中分裂期RNA含量低,原因之一是染色质高度螺旋化
C.图中两基因发生转录时,模板链都与DNA聚合酶发生结合
D.图1中的核孔是细胞中各种大分子进出以及信息交流的通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控制血型与某遗传疾病的基因是独立遗传的,某家族ABO血型与某遗传疾病的遗传系谱图如图(图中标注了某些家庭成员的血型),已知该地区人群中IA基因频率为0.1,IB基因频率为0.1,i基因频率为0.8;人群中患病的频率为1/10000,但3、7号个体所在的家族没有该遗传病的病史。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9号为该遗传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1/3
B. 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 3号为O型血的概率为2/3
D. 3号与4号再生一个O型血孩子的概率为1/2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高等生物体(2n)中细胞M经分裂后形成四个细胞,下图是四个细胞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M在分裂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
B.M位于生物体的卵巢中
C.M在分裂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移接
D.①②由不同细胞分裂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下图表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不正确的分析是( )
A. 下丘脑是内分泌的枢纽,又是神经中枢,但不受大脑皮层控制
B. 图中下丘脑、垂体也能分泌激素,如下丘脑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
C. 若图中内分泌腺是甲状腺,当它的分泌物增多时,可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活动
D. 当人体饮水不足或食物过咸时,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时,可以迅速发展为重症肺炎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时可致人死亡。
(1)H7N9病毒表面的糖蛋白可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_________细胞,后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2)研究人员从康复者的血浆中分离出特定的记忆B细胞,最终制备出单克隆抗体A,为研究抗体A发挥免疫作用的效果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系列实验。
①体外将抗体与H7N9病毒混合,然后检测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如下表。其中对H7N9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抗体是____________。
检测值(IC50为半数最大抑制浓度) | |
单抗A | IC50 = 24.63ug/mL |
单抗C (已知的H7N9病毒的中和抗体) | IC50 = 0.904ug/mL |
②科研人员进行相关实验,评估单抗A在治疗被H7N9病毒感染小鼠的能力时,发现单抗A的治疗效果优于单抗C。相关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在下列选项中选择并排序)。
a.以致死浓度的H7N9病毒滴鼻感染小鼠
b.小鼠腹腔注射相应抗体
c.24h后以致死浓度的H7N9病毒滴鼻感染小鼠
d.24h后小鼠腹腔注射相应抗体
e.14天内观察统计小鼠的存活及体重变化情况
③依据①和②的实验结果,研究人员作出假设:抗体除了中和病毒活性之外,在体内还可以通过其柄部募集某些免疫细胞(如杀伤细胞、巨噬细胞等),来清除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如图1)。
针对假设,研究人员利用感染了H7N9病毒的肺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抗体等做了相关实验,检测靶细胞的裂解百分比,结果如图2。可初步判断上述假说成立的理由是________。为进一步验证该假说,合成局部部位突变的A抗体(突变抗体的柄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能力下降),进行相同步骤的实验,预期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某人已出现流感症状,如何诊断其是否由H7N9病毒引起,请提供两种诊断方法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科研小组的工作人员通过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对大蒜(二倍体)鳞茎生长点进行不同时间的处理,研究了不同处理对大蒜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率(某一分裂组织或细胞群中染色体数目加倍细胞所占的百分数)的影响,其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秋水仙素处理后的根尖细胞均为四倍体细胞
B. 染色体加倍率与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长短有关
C. 当秋水仙素浓度为0.03%时,处理时间越长加倍率越高
D. 本实验中的自变量为秋水仙素浓度,无关变量为处理时间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