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7.黄瓜是我国重要的蔬菜作物,研究人员以北方生长的黄瓜品种为材料,用单层黑色遮阳网(遮荫率70%)对黄瓜幼苗进行遮荫,以自然条件下光照为对照,一段时间后,测定黄瓜的生长发育和光合特性变化,实验结果如表所示.请分析回答:
株叶面积(cm2总叶绿素(mg•g-1FM)净光合速率(μmol•m-2•s-1胞间CO2浓度(μmol•mol-1)
自然条件28601.4315.04187
弱光条件37301.694.68304
(1)实验中需用乙醇(有机溶剂)提取叶绿素,再测定其含量.
(2)实验组净光合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主要原因是实验组光照强度弱,使光反应产物ATP和NADPH减少,进而降低了叶肉细胞对CO2的利用能力.
(3)弱光处理一段时间后,黄瓜产生的有利于提升其光能利用率的变化有增大株叶面积和增加总叶绿素含量.与叶绿素a相比,叶绿素b在430~450nm蓝紫光(弱光下占优势)区有较高的吸收峰和较宽的吸收带,由此推测,实验组叶绿素a/b含量比值低于对照组.
(4)研究结果表明,弱光条件下,黄瓜植株株高显著升高.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弱光下植株光合产物向茎分配增多所致.为验证以上假设,需测定黄瓜植株各部分的干重,若测定结果为实验组茎干重占全株干重的比高于对照组,则支持上述假设.

分析 绿叶中的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无水乙醇.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 解:(1)叶绿素易溶于有机溶剂,可用乙醇提取.
(2)实验组用单层黑色遮阳网(遮荫率70%)对黄瓜幼苗进行遮荫,由于光照强度小,使光反应生成的ATP和[H]减少,进而降低了叶肉细胞对CO2的固定作用.
(3)由表格可知,弱光处理一段时间后,黄瓜通过增大株叶面积和增加总叶绿素含量从而提升其光能利用率.叶绿素b在430~450 nm蓝紫光(弱光下占优势)区有较高的吸收峰和较宽的吸收带,由此推测,实验组叶绿素b含量较对照组的多,故叶绿素a/b含量比值会低于对照组.
(4)若要验证弱光下植株光合产物是否向茎分配增多,则需测定黄瓜植株各部分干重(即光合作用产物积累量),若假设正确,则测定结果为实验组茎干重占全株干重的比高于对照组.
故答案为:
(1)乙醇(有机溶剂)   
(2)光照强度弱         ATP和NADPH     CO2
(3)增大株叶面积和增加总叶绿素含量    低于
(4)干重    茎干重占全株干重的比高于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色素的提取及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意在强化学生对实验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精子与卵细胞之间识别与结合是通过(  )
A.相邻两细胞间形成通道B.胞间连丝实现信息交流
C.分泌化学物质与受体结合D.通过相邻细胞的直接接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
B.突触小体是由神经末梢膨大形成的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如图表示某高等植物体内的生理过程,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生理过程Ⅱ、Ⅲ均能够在叶肉细胞生物膜上进行的
B.阶段Ⅰ生成的NADPH能为阶段Ⅱ提供能量和电子
C.形成一分子三碳糖,需要进行3次卡尔文循环
D.过程④进行的场所是细胞溶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下列关于细胞增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能增殖的细胞才能进行DNA复制
B.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DNA复制和分配的次数不同
C.减数分裂与生物染色体数目恒定有关
D.同一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形态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关于生物体内有机化合物所含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磷脂含有氮元素B.血红蛋白含有铁元素
C.脱氧核糖含有磷元素D.胰岛素含有碳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的是(  )
A.皮肤角质层细胞屏障作用B.胃粘膜起保护作用
C.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D.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当一个人的脊髓从胸部折断,针刺大腿,该伤者(  )
A.产生缩腿反射并感到疼痛B.产生缩腿反射不感到疼痛
C.不产生缩腿反射能感到疼痛D.不产生缩腿反射不感到疼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要通过突触来完成,突触中信息的传递途径是(  )
A.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B.突触后膜→突触间隙→突触前膜
C.突触间隙→突触前膜→突触后膜D.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