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1.图为某家族患两种病的遗传系谱(甲病基因用A、a表示,乙病基因用B、b表示),Ⅱ6不携带乙病基因.请回答:
(1)甲病属于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乙病属于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
(2)Ⅰ1、Ⅱ4和Ⅱ6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Xb或AaXbXb、AaXBXb、AaXBY.
(3)若Ⅲ7和Ⅲ9结婚,只患有甲病的概率是$\frac{7}{24}$,只患有乙病的概率是$\frac{1}{12}$,子女中同时患有两种病的概率是$\frac{1}{24}$.

分析 根据题意和系谱图分析可知:3号和4号均不患甲病,但他们有一个患甲病的女儿,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5号和6号均不患乙病,但他们有一个患乙病的儿子,说明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已知6号不携带致病基因,可见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解答 解:(1)根据分析可知,甲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由于1号只患乙病且子代都正常,所以其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由于Ⅱ4正常且母亲患乙病、女儿患甲病,所以其基因型为AaXBXb;由于Ⅱ6正常且女儿患甲病,所以其基因型为AaXBY.
(3)Ⅲ7的基因型及概率为$\frac{1}{3}$AAXBY、$\frac{2}{3}$AaXBY,Ⅲ9的基因型及概率为aaXBXb($\frac{1}{2}$)、aaXBXB($\frac{1}{2}$),他们婚配后,所生子女患甲病的概率为$\frac{2}{3}×\frac{1}{2}=\frac{1}{3}$,患乙病的概率为$\frac{1}{2}×\frac{1}{4}=\frac{1}{8}$,所有他们所生子女中只患有甲病的概率是$\frac{1}{3}×(1-\frac{1}{8})=\frac{7}{24}$,只患有乙病的概率是$(1-\frac{1}{3})×\frac{1}{8}=\frac{1}{12}$,同时患有两种病的概率是$\frac{1}{3}×\frac{1}{8}=\frac{1}{24}$.
故答案为:
(1)隐          常          隐       X
(2)AAXbXb或AaXbXb     AaXBXb      AaXBY
(3)$\frac{7}{24}$     $\frac{1}{12}$       $\frac{1}{24}$

点评 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熟练运用口诀判断甲、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能熟练运用逐对分析法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青海平安县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交警检验司机是否酒后驾车时,所用的仪器中装有( )

A重铬酸钾 B MnO2 C斐林试剂 D BaCL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花生是我国产量丰富、食用广泛的一种坚果,属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可用于制皂和生发油等化妆品的原料.图 1 所示为花生种子萌发过程中相应物质的变化规律.据图回答问题:
(1)请从下列选项中选出图1中所示字母最可能对应的物质,A为a,B为d,C为b.

a.CO2释放速率  b.有机物含量    c.O2的产生速率    d.种子的鲜重
(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实验探究花生种子萌发初期的呼吸方式并测定呼吸速率.具体的实验方案如下:
①取萌发天数相同的花生种子若干,分别置于如图2所示的测定装置中,并编号甲、乙.
②在相同且适宜温度下保存一段时间,测定甲装置中红色液滴左移的速率为m(m>0),测定乙装置中右移的速率为n(n>0).请根据该小组的实验现象判断,这批萌发种子进行的呼吸方式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总呼吸速率可以表示为(以 CO2释放速率表示)m﹢n.
(3)将生长状况相同的等量花生叶片分成4等份,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暗处理1h,再光照1h(光照强度相同),测其有机物变化,得到如图3数据.据图3分析,当花生叶片所处温度为29℃时,CO2固定速率最大,数值为9mg/h.如果昼夜恒温,白天光照10小时,图3所示温度中,从积累有机物角度分析,最适合花生生长的温度是27℃.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结合遗传物质的相关实验,请据图回答问题.
Ⅰ.图1是艾弗里等人所做的关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

(1)能使R型活细菌发生转化的是S型菌的DNA; DNA酶处理DNA的结果是产生脱氧核苷酸.
(2)图中的多糖不可能来自S型细菌的①④.
①染色体 ②细胞膜 ③细胞壁 ④核膜
(3)S型细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拟核中.
Ⅱ.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细菌过程中的功能,侵染一段时间后,用搅拌器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图2所示的实验结果.
(4)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在2~5min时,上清液中的35S、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90%和20%,由此可以推断出DNA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细菌没有裂解,子代噬菌体没有被释放出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DNA完成复制所需要的条件是(  )
①ATP ②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③酶 ④DNA分子 ⑤适宜的温度 ⑥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⑥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有一片长着马尾松和山毛榉的针、阔叶混交林,对两个树种的存有量逐年进行统计,并把马尾松存有量与山毛榉存有量的比值记为C,作曲线如图1.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两树种的关系竞争.
(2)两树种处于竞争状态的年份段是O~e.
(3)两树种处于平衡状态的年份段是b~c.
(4)在a年的优势树种是马尾松,在d年的优势树种是山毛榉.排除气候条件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随着前一种群的繁盛,逐步改变了当地的环境,使之反而适合后一种群的生存需求.
(5)由此可见,物种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群落的发展过程中,一些种群消失了,而另一些种群兴起了,从而使整个群落的结构和物种组成都发生了变化,一直到群落达到动态平衡,这就称为群落的演替.
(6)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火灾,几十年后得以恢复,此过程为次生演替.
(7)研究人员对该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在无迁入、迁出的情况下,绘制出某昆虫种群数量的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2).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该种群在前5年种群数量的变化类型是“J”型曲线增长,5年后λ值开始变小的原因是环境阻力增大(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牛、羊、马等草食动物摄食后,食物中的纤维素去向,说法正确的是(  )
A.草食动物消化系统发达,把茎秆磨碎后,直接吸收
B.草食动物可以产生纤维素酶,将纤维素水解后吸收
C.草食动物没有利用,直接随粪便排出体外
D.草食动物借助某些微生物分解纤维素后,吸收利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
(1)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不属于(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用b刺激骨骼肌,不能(能或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
(3)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传出部分的某一处(骨骼肌或传出神经或d)受损时,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根据本题条件,完成下列判断实验:
①如果用a刺激神经,在c处不能记录电位,表明传出神经受损.
②如果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表明骨骼肌受损.
③如果用a刺激神经,在c处记录到电位,骨骼肌不收缩;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收缩,表明d部位受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8.如图为小肠绒毛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葡萄糖进入1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B.3内液体渗透压过高可引起组织水肿
C.由2携带的氧到组织细胞内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6层生物膜
D.5内液体含有的蛋白质比3内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