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某油料作物种子中脂肪含量为种子干重的70%。为探究该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及脂肪的含量变化,某研究小组将种子置于温度、水分(蒸馏水)、通气等条件适宜的黑暗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查萌发种子(含幼苗)的脂肪含量和干重,结果表明:脂肪含量逐渐减少,到第11d时减少了90%,干重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观察胚乳中的脂肪,常用 ____________染液对种子胚乳切片染色,然后用显微镜观察,可见红色的脂肪微粒。
(2)种子萌发的2—6天,导致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________(填“C”、“N”或“0”),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同学猜测:NO3-浓度会影响种子的呼吸作用速率。写出探究NO3-浓度对小麦种子呼吸作用速率影响的简要思路(不要求预期结果与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苏丹Ⅳ 0 种子萌发初期大分子有机物水解成小分子有机物吸收的水成为有机物的成分 (或大分子有机物水解) 在相同且适宜的情况下,分别用缺氮的完全培养液和不同NO3-浓度的完全培养液培养相同的等量种子 培养相同时间后测定呼吸速率(或二氧化碳增加量或氧气消耗量或有机物减少量)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知,种子始终放在黑暗条件中培养,因此种子没有光合作用,只有呼吸作用;曲线中看出,在前7天种子的干重在增加,这说明种子萌发初期大分子有机物水解成小分子有机物吸收的水成为有机物的成分,因此导致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氧元素;7天后干重减少是因为有机物在种子萌发过程中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使有机物的量减少所致。
(1)观察种子中的脂肪,常用苏丹Ⅳ染液对种子胚乳切片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红色的脂肪微粒。
(2)种子萌发的2—6天,种子萌发初期大分子有机物水解成小分子有机物吸收的水成为有机物的成分,导致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氧元素。
(3)探究NO3-浓度对小麦种子呼吸作用速率影响的简要思路:在相同且适宜的情况下,分别用缺氮的完全培养液和不同NO3-浓度的完全培养液培养相同的等量种子 培养相同时间后测定呼吸速率。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兴趣小组研究a、b、c三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杨树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中最合理的是
A. a浓度生长素抑制杨树侧芽生长
B. b浓度生长素可促进杨树侧芽细胞分裂
C. c浓度是杨树侧芽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
D. 三种浓度的大小关系为:b<c<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激素中,由同一种腺体分泌的是( )
A.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
C.雄激素、雌激素
D.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丘脑是大脑皮层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它把内脏活动与其他生理活动联系起来,调节着体温、血糖、摄食、水平衡和内分泌腺等重要的生理功能。下图为下丘脑参与人体平衡的部分调节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在图中相关部位的影响下,细胞①处产生兴奋,兴奋只能_____ (填“单向”或“双向”)传递给细胞②。细胞①②等共同构成了体温调节的___________。
(2)若图中的“某内分泌腺”代表甲状腺,图中所示的ABC三条血管中,能检测到甲状腺激素的是________;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过高时,会_________抑制__________________,使甲状腺激素浓度趋于正常。
(3)当人体处于饥饿时,血糖浓度会降低,使胰岛A细胞分泌的__________增多;在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胰岛素与肾上腺素具有_______作用。
(4)感冒发烧后饮水较多,此时会刺激下丘脑中的_________,进而使垂体释放的_____________,导致尿量增多,利于毒素排出体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19世纪英国诞生的一项伟大理论,戳穿了“上帝创造万物”的谬论,把越来越多的人从宗教神学的愚昧中解放出来。该理论是
A. 原子论 B. 进化论 C. 相对论 D. 量子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种开花植物细胞中,基因P(p)和基因R(r)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将纯合的紫花植株(基因型为PPrr)与纯合的红花植株(基因型为ppRR)杂交,F1全开紫花,自交后代F2中紫花:红花:白花=12:3:1。则F2中表现型为紫花的植株基因型有( )
A.9种 B.12种 C.6种 D.4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利用不同微生物生命活动特点的不同,制定特定的环境条件,使仅适应该条件的微生物旺盛生长,从而使其数量大大增加,是快速、大量培养微生物的有效手段。下图描述了从土壤中分离能分解对羟基苯甲酸的微生物的实验过程。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③重复培养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置⑥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设培养结束后,发现⑤培养基上菌落连成一片,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列举两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⑤→⑥采用单细胞挑取法,将所选菌种接种到⑥的培养基中,在操作过程中为防止污染应注意的事项是:接种环要__________________灭菌,待其________后,再去挑菌落接种到试管中,并塞好棉塞,操作完成后需将接种环在火焰上灼烧,目的是___________。
(5)如果用这种方法分离土壤中的纤维素分解菌,经常用加入了____________的鉴别培养基,在该培养基上,纤维素分解菌会因为产生纤维素酶使菌落周围出现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是一个蝗灾多发的国家,治蝗问题备受关注。某地区曾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需2000只鸭就能把4000亩地里的蝗虫进行有效控制。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实验还建立了如图所示的两个模型甲、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影响该地区蝗虫种群密度变化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B. 甲图模型属于物理模型,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间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C. 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O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NO0.03t只
D. 若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灾,属于化学防治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一位科学家提出他的理论后,“科学家争先恐后地保护他,教士则不顾一切地攻击他;有人害怕人类的尊严、道德和宗教信仰的基础会因他的理论而瓦解。”这位科学家是
A. 牛顿
B. 伽利略
C. 达尔文
D. 爱因斯坦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