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赤霉素能够促进细胞伸长,抑制种子萌发
B.脱落酸能促进细胞分裂、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C.细胞分裂素既能促进细胞分裂又能促进细胞伸长
D.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促进果实成熟的乙烯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安徽铜陵一中高二理上寒假学习检测生物2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成年女性排卵的前1天,血浆中雌激素.促性腺激素浓度互相调节,二者均逐渐增加;血浆中血糖.胰高血糖素浓度互相调节,二者均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 雌激素浓度上升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
② 雌激素浓度上升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加
③ 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④ 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安徽铜陵一中高二理上寒假学习检测生物1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到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0%,沉淀物的放射性占90%。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
A.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
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C.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保温时间过长,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D.32P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安徽铜陵一中高二理上寒假学习检测生物1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数量为500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1000只
B.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始终呈“J”型增长
C.由于天敌、资源和空间等原因,导致第5~第9年种群数量减少
D.若该物种为田鼠,将其数量控制在5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安徽铜陵一中高二理上寒假学习检测生物1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B细胞和T细胞均是在骨髓中产生和成熟的
B.体液免疫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T细胞、B细胞和记忆细胞
C.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D.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均能发挥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安徽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10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材料一:为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采用的方法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杂交育种方法是通过[①] 将 集中在一起,再通过[②] 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稳定遗传个体。
(2)图中③需用秋水仙素处理 ,可快速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
(3)将某杂草中的抗病基因(T)导入蕃茄叶肉细胞,获得的品种与原品种 (填“属于”或“不属于”)同一物种。该育种方法的原理是 。
(4)科研人员挑选出成功导入基因T的抗性番茄植株,其整合情况可能如下图所示(不考虑其他变异情况),请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导人基因T的位罝和数量。
①实验方案: 。
②实验结果及结论:
I.若 ,则如图甲所示;
II.若子代全部抗病,则如图乙所不示;
III.若 ,则如图丙所示。
材料二:若家蝇的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长肢(B)对短肢(b)为显性,且种群足够大,在随机交配后,表现型比例为长翅长肢63%,长翅短肢21%,残翅长肢12%,残翅短肢为4%,则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安徽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10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在人的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上海科学家破解了神经元的“沉默突触”沉默之谜。请你推测“沉默突触”不能传递信息的原因
①突触小体内没有细胞核
②突触后膜缺少相应的糖蛋白
③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糖蛋白
④突触小体不能释放相应的递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安徽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10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所示,A、B、C、D为神经纤维上四点,且AB=BC=CD,现将-个电流计依次连接到神经纤维膜表面的两点(①AB,②BD,③AD)之间,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其中电流计指针能够发生两次相反方向偏转的有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广东省高二下期末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某个学生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根据材料回答下面有关实验探究问题。
【实验目的】比较甲、乙、丙三种微生物所产生的淀粉酶的活性
【实验原理】略。
【实验材料】三种微生物淀粉酶提取液(提取液中酶蛋白浓度相同)等
【实验步骤】见下表
试管1 | 试管2 | 试管3 | 试管4 | |
蒸馏水 | 2 | 2 | 2 | |
pH=8缓冲液 | 0.5 | 0.5 | 0.5 | |
淀粉溶液 | 1 | 1 | 1 | |
甲生物提取液 | 0.3 | |||
乙生物提取液 | 0.3 | |||
丙生物提取液 | 0.3 | |||
总体积 | 3.8 | 3.8 | 3.8 | 3.8 |
【实验结果】滴加碘液后各试管颜色变化情况如下:(注:“+”显色,“++”显色更深;“-”不显色)
试管1 | 试管2 | 试管3 | 试管4 | |
颜色深浅程度 | ++ | - | + |
(1)请补充完整操作表格中试管4的操作:
(2)在实验结果中,试管4的颜色深浅程度是 (用“+”或“-”表示)。
(3)实验结果的判断,除了用碘液检验淀粉的剩余量外,还可以用 试剂来检测 的量。
(4)根据上述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造成实验中三种酶活性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