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
B、调查某森林中一种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C、年龄组成是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
D、从种群特征看,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种群的出生率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的特征
专题:
分析: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解答: 解:A、在理想条件下,没有环境阻力的情况下,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A正确;
B、调查某森林中一种鸟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B错误;
C、年龄组成是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C正确;
D、从种群特征看,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种群的出生率,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调查种群数量变化、种群密度、种群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如图是一个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感受器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内外电位变化为:膜内
 
;膜外
 

(2)图2中的1表示
 
,1中的物质称为
 
.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的原因是
 

(3)假如图3中的Y来自图1中的A,图3中的X来自大脑皮层,当感受器接受一个刺激后,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则Y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
 
作用,如果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是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则X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
 
作用.
(4)反射弧中的效应器是指
 
,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但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这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接受
 
的控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真核细胞都能进行有氧呼吸
B、原核细胞无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C、空气中的病毒一般进行有氧呼吸
D、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中肯定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如图表示一个卵原细胞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核DNA含量变化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AB时期的细胞叫做
 
,BC时期发生的变化是
 

(2)A→D→E时期进行的是
 
,EF时期的细胞叫做
 

(3)E→F→G时期进行的是
 

(4)GH时期的细胞叫做
 

(5)HI时期表示发生了
 
.IJ时期的细胞叫做
 
,进行的细胞分裂方式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某些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B、组成SARS病毒的核酸中,有5种碱基
C、叶肉细胞既有DNA,也有RNA
D、细胞器中只有核糖体含有R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稳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稳态即系统内的各种组成成分及含量都不发生变化
B、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
C、个体稳态的实现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D、个体水平和生态系统水平上的稳态都有赖于反馈调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结构基础分别是(  )
A、刺激和神经元
B、神经冲动和突触
C、兴奋和神经元
D、反射和反射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回答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问题.
科学家发现人体中有一种与肥胖有关的物质--瘦素.通过小鼠实验发现,瘦素可以通过血脑屏障,然后与下丘脑特异性受体结合,把人体储量大小的信号传递给下丘脑的体重调节中枢,调节摄食行为.图示瘦素通过下丘脑发挥作用的过程(局部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瘦素通过血脑屏障到达下丘脑,下丘脑神经元合成和分泌的神经递质,使饱中枢的兴奋性;使摄食中枢的兴奋性减弱,从而抑制食欲,减少能量的摄取,达到减重的效果.若图中c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抑制,则此时突触后膜接受这种递质后的膜电位是
 
,g神经元不能将信息传递到而无饱感,机体不断摄食
 
而导致肥胖.
(2)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方向是
 
的.图中共有个反射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给某一神经纤维施加适宜刺激,用记录仪记录电位差,结果如图,该图中1、2、3、4、5是五个不同阶段,其中1是极化状态,2是去极化过程,4是复极化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状态下神经元的细胞膜外为正电位
B、2主要是由膜外Na+在短时间内大量流入膜内造成的,该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C、若组织液中的Na+浓度增大,会导致记录到的电位变化中Y点上移
D、若组织液中的K+浓度增大,会导致记录到的电位变化中X点下移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