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即中药青蒿)的组织细胞中提取的一种代谢产物.野生型青蒿(2n=18)的正常植株白青秆(A)对紫红秆(a)为显性,稀裂叶(B)对分裂叶(b)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将基因型为aaBb 和AaBB的野生型青蒿杂交,F1中的基因型有4种;F1中aaBb基因型的植株自交产生的紫红秆分裂叶植株比例最高;若该基因型的植株自交产生F2,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紫红秆稀裂叶:紫红秆分裂叶=3:1.
(2)某研究小组进行了两组杂交试验,杂交后得到的子代数量比如下表:
子代
亲本
白青秆稀裂叶白青秆分裂叶紫红秆稀裂叶紫红秆分裂叶
组合一9331
组合二3010
①让组合一杂交子代中的白青秆分裂叶类型自交,其后代中能稳定遗传的占$\frac{2}{3}$,后代中白青秆分裂叶的概率是$\frac{5}{6}$.
②组合二中亲本可能的基因型为AaBB、AaBb或Aabb(或AaBB×AaBB、AaBB×AaBb、AaBB×Aabb).
(3)在一个白青秆(纯合体)青蒿中,发现了一株紫红秆青蒿.研究人员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来探究该性状出现的可能的原因:将该株紫红秆青蒿与纯合白青秆青蒿杂交;如果F1全为白青秆,F1自交得到的F2中白青秆:紫红秆=3:1,则紫红秆性状是由于基因突变造成的;否则,紫红秆性状是由于环境因素 引起的.
(4)在♀AA×♂aa 杂交中,若A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分离,产生的子代染色体数目为19条或17条.

分析 控制秆色和叶型这两对性状的基因是独立遗传的,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表格中组合一后代表现型比例为9:3:3:1,说明亲本为双杂,基因型为AaBb.

解答 解:(1)若将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野生型青蒿杂交,F1中的基因型2×2=4种,紫红杆分裂叶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而F1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和AaBB,故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产生的紫红杆分裂叶植株比例最高,aaBb的植株自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1:2:1,表现型比例为紫红秆稀裂叶:紫红秆分裂叶=3:1.
(2)①组合一后代表现型比例为9:3:3:1,说明亲本为双杂,基因型为AaBb,子代中的白青杆分裂叶基因型为A_bb,其中AAbb占$\frac{1}{3}$,Aabb个体占$\frac{2}{3}$,所以自交后代能稳定遗传占$\frac{1}{3}$.后代中白青杆分裂叶(A_bb)的概率是$\frac{1}{3}+\frac{2}{3}×\frac{3}{4}=\frac{5}{6}$.
②组合二中后代白青杆:紫红杆=3:1,且全为稀裂叶,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或AaBB和AaBb.
(3)在一个白青杆AA(纯合体)青蒿中,发现了一株紫红杆(aa)青蒿,将该株紫红杆青蒿与纯合白青杆青蒿杂交;如果F1全为白青杆,F1自交得到的F2中白青杆:紫红杆=3:1,说明紫红杆性状是由于基因突变造成的,否则,紫红杆性状是由于环境引起的.
(4)在♀AA×♂aa杂交中,野生型青蒿染色体组成为2n=18,若A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分离,情况有两种,一种是两条染色体均进入次级卵母细胞,这样的话,经过正常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得到的雌配子染色体数目就为9+1=10条;另一种可能是两天染色体均进入第一极体,这样,次级卵母细胞进行正常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得到的雌配子染色体数目就为9-1=8条.如果雌配子染色体数目是10条,则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为19,如果雌配子染色体数目是8条,则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为17条.
故答案为:
(1)4  aaBb   紫红秆稀裂叶:紫红秆分裂叶=3:1
(2)①$\frac{2}{3}$     $\frac{5}{6}$   
②AaBB、AaBb或Aabb(或AaBB×AaBB、AaBB×AaBb、AaBB×Aabb)
(3)基因突变  环境因素  
(4)19条或17条

点评 本题以表格为载体,考查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根据亲本的基因型判断后代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并能够利用该定律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属于考纲中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湖北省高二春季期中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中λ表示增长率

B.可用抽样检测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

D.“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下列关于遗传变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二倍体西瓜Aa经秋水仙素诱导后变成了四倍体西瓜,其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比例为1:4:1
B.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基因突变都可使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碱基对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C.基因型AaBb的植物自交,且遵循自由组合定侓后代有三种表现型,则子代中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个体所占比例可能为$\frac{7}{16}$
D.八倍体小黑麦是由普通小麦(六倍体)和黑麦(二倍体)杂交后经染色体加倍后选育,其花药经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是可育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图1表示一株小麦叶片细胞内C3相对含量在一天24小时内的变化过程,请据图分析:

(1)C3的产生和消耗主要发生于叶绿体的基质中.
(2)AB段C3含量较高,其主要原因是什么?无光照,不能进行光反应,不能产生[H](或NADPH)和ATP,C3不能还原成C5
(3)D点出现的可能是由于白天该地区天气暂时由晴转阴所造成的.
(4)G点C3含量极少,其原因是什么?气孔关闭,缺少CO2,C5不能转化为C3
(5)G点与F点相比,叶绿体中NADPH含量较高.(填写“高”或“低”)
(6)请在下列坐标图2中画一条曲线,表示上图中的HI段(15时至19时)小麦叶片细胞中C5相对含量的变化趋势(设a点为15时的C5含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果蝇属于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常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果蝇的灰身和黑身、红眼和白眼各为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下表是两只亲本果蝇交配后,F1的表现型及比例.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灰身
红眼
灰身
白眼
黑身
红眼
黑身
白眼
雄性$\frac{3}{15}$$\frac{3}{15}$$\frac{1}{15}$$\frac{1}{15}$
雌性$\frac{6}{15}$0$\frac{1}{15}$0
(1)形成基因B与b的根本原因是发生了基因突变. 研究果蝇的基因组应测定5条染色体上的DNA碱基序列.果蝇缺失一条染色体称为单体,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2)图甲、乙表示基因B中遗传信息传递的两个过程.甲、乙两图中能表示基因B表达过程的是乙.若B基因在解旋后,其中一条母链上的碱基G会被碱基T所替代,而另一条链正常,则该基因再连续复制n次后,突变成的基因A'与基因A的比例为1:1.
(3)己知果蝇某一基因型的受精卵不能发育成活,根据表中的数据推测,该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
(4)果蝇的眼色受多对等位基因的控制.野生型果蝇的眼色是暗红色,现发现三个隐性的突变群体,眼色分别为白色、朱红色、棕色.以上群体均为纯合子,相关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中的非同源染色体上.
①实验中发现,隐性的突变群体中,任何两个隐性突变群体个体间的杂交后代都是暗红眼,说明眼色至少受3对等位基因控制.
②进一步研究发现,任何一种双重隐性个体眼色都是白眼,而野生型的暗红色眼是由两种不同的色素--朱红色和棕色在眼中积累导致的,那么白色(白色/朱红色/棕色)眼色对应的等位基因控制另外两种眼色的表达.
③现有一暗红色眼雄果蝇,控制眼色的基因型是杂合的,但不知有几对基因杂合,现将该果蝇与多只隐性的雌果蝇(控制眼色的基因都是隐性的)进行测交,请预测测交后代结果,并做出杂合基因有几对的结论.
I.如果测交后代暗红色占$\frac{1}{2}$,说明控制眼色的基因有一对杂合;II.如果测交后代暗红色占$\frac{1}{4}$,说明控制眼色的基因有两对杂合;III.如果测交后代暗红色占$\frac{1}{8}$,说明控制眼色的基因有三对杂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下面是某高等动物细胞分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属于有丝分裂的图象有b、e、f(填字母);a图细胞所示的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比值是1:2:2.
(2)图中a、j细胞的名称为初级精母细胞、精细胞;c图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
(3)该动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4条.
(4)上图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abcefg,其中e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如图表示人体细胞受到病毒攻击后发生的免疫过程.请回答:

(1)免疫系统的功能有防卫、监控和清除.
(2)在人体的免疫系统中:
①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ABC(填选项)的场所.
A.生成            B.成熟            C.集中分布
②免疫活性物质是B(填选项)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A.都由            B.不都由
(3)请写出图中以下细胞的名称:
细胞I:效应T细胞,细胞II:记忆细胞,细胞VI:效应B细胞.
(4)人体细胞再次受到该病毒攻击后,可增殖分化的细胞有BC(填选项).
A.细胞I           B.细胞II          C.细胞III          D.细胞VI
(5)图中所示①~④的4个途径中,不具有特异性识别过程的是途径①.
(6)图中某种初始状态T细胞分泌的物质“▲”是淋巴因子,其作用是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尿素是一种重要的农业肥料,但若不经细菌的分解,就不能更好地被植物利用.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繁多,下列是从土壤中分离分解尿素细菌的有关问题,请分析回答:
(1)如图是利用平板划线法进行微生物接种,把聚集的菌种逐步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
(2)如果要对培养的菌落进行纯化,在培养基上划线操作中,操作的第一步及每次划线之前都要灼烧接种环,目的是对接种环进行灭菌、为了让每一次划线的菌种来自上一次划线的末端.
(3)下表是一种培养基配方:
成分KH2PO4Na2HPO4MgSO4•7H2O葡萄糖尿素琼脂
含量1.4g2.1g0.2g10.0g1.0g15.0g
①该培养基属于BC培养基
A.液体  B.固体  C.选择  D.天然
②使用该培养基的目的是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
③在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可初步鉴定出该种细菌能分解尿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1.胆固醇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脂质,既可在细胞内以乙酰CoA为原料合成,也可以LDL(一种脂蛋白)的形式进入细胞后水解形成.如图表示人体细胞内胆固醇的来源及调节过程,其中①②③表示促进或抑制的过程.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胆固醇在细胞中合成的场所是内质网,它是构成细胞膜结构的重要成分
B.血浆中的LDL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以胞吞方式进入细胞,这一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性有关,需要消耗ATP
C.从图中分析可知,如细胞内胆固醇过多,则会有①②③的反馈调节过程,①为抑制,②③为促进
D.如果生物发生遗传性障碍,使LDL受体不能合成,则血浆中的胆固醇含量将下降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