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题目】下列关于生物科学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A.萨顿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B.科学家用密度梯度离心技术探究DNA的复制方式

C.沃森和克里克通过实验证实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D.在生物膜的探究历程中,罗伯特森认为膜是由亮—暗—亮三层构成

【答案】B

【解析】

1、萨顿观察蝗虫配子减数分裂时发现基因的行为与染色体的行为有明显的平行关系,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运用的方法是类比推理法。

2、科学家用密度梯度离心技术探究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3、沃森和克里克最先提出了碱基在外侧的双螺旋和三螺旋结构模型,后来又提出了碱基在内侧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并且同种碱基配对,最后提出了碱基互补配对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4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或提出,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是由脂质组成的;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为流动镶嵌模型大多数人所接受。

A、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A错误;

B、科学家用密度梯度离心技术探究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B正确;

C、沃森和克里克通过建立物理模型发现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C错误;

D、在生物膜的探究历程中,罗伯特森认为膜是由暗—亮—暗三层构成,D错误;

故选B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正确的选项是

①选取根尖的分生区进行观察

②龙胆紫溶液主要使细胞质着色

③漂洗的目的是洗去多余染液

④盐酸和酒精混合液起解离作用

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赫尔希和蔡斯研究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保温,一段时间后搅拌并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并检测放射性。搅拌时间不同,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不同,得表数据。

搅拌时间(min)

1

2

3

4

5

上清液35S百分比(%)

50

70

75

80

80

上清液32P百分比(%)

21

25

28

30

30

被侵染细菌成活率(%)

100

100

100

100

100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获得含有35S标记或32P标记的噬菌体的具体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时,用来与被标记的噬菌体混合的大肠杆菌________(填“带有”或“不带有”)放射性。

(2)实验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搅拌5 min,被侵染细菌的成活率为100%,而上清液中仍有32P放射性出现,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1个带有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大肠杆菌裂解后释放出100个子代噬菌体,其中带有32P标记的噬菌体有________个,出现该数目说明DNA的复制方式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显微镜下观察到果蝇(2n8)的一个细胞中染色体已分成两组,每组4条。那么,可以肯定每组染色体中

A.4DNA分子B.8条染色单体

C.没有非同源染色体D.没有同源染色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溶酶体是细胞的“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衰老或损伤的细胞器可被溶酶体消化分解

B. 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可被溶酶体吞噬

C. 用差速离心法不能从细菌中分离出溶酶体

D. 溶酶体不参与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构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自花传粉植物的紫株和绿株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育种工作者用紫外线照射某一纯合紫株后,再与绿株杂交,发现F1代有紫株679株,绿株1株(甲)。针对F1代产生绿株甲的原因,有人提出了两种假设。假设一:基因突变;假没二:含有基因D的片段缺失(注:一条染色体片段缺失不影响个体生存,两条同源染色体缺失相同片段的个体死亡)。回答下列问题:

(1)该植株颜色性状中,由显性基因D控制的是____F1代紫株会产生两种基因型且比例相等的配子,原因是____

(2)若假设一成立,则这种变异发生的时期最可能是____。若假没二成立,则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绿株甲花粉母细胞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得到验证,原因是该时期会发生____,这种染色体行为便于将异常染色体与正常染色体进行比较。

(3)若要用杂交实验证明假设一和假设二谁成立,可将绿株甲与F1紫株杂交得到子二代,子二代的表现型及比例____。再将子二代植株都进行自交,统计子三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若子三代____,则假设一成立;若子三代____,则假设二成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细胞学说主要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提出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

B.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C.解释了细胞结构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的关系

D.认为细胞有自己的生命,是一个绝对独立的单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植物细胞受损后通常会释放出酚氧化酶(PPO),使无色的酚类物质氧化生成褐色的物质。请分析材料回答:

1)植物细胞中的酚类物质与酚氧化酶在细胞质中是分隔开的,是因为细胞内具有_____系统。

2)受损伤的马铃薯细胞内酚氧化酶和底物接触,引起马铃薯褐变。为探究温度对PPO活性的影响,实验小组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顺序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试管4

试管5

试管6

试管7

试管8

PPO粗提液

2mL

/

2mL

/

2mL

/

2mL

/

酚类底物

/

2mL

/

2mL

/

2mL

/

2mL

反应

混合振荡

混合振荡

混合振荡

混合振荡

温度预处理

5min 0

15

30

45

保温时间

5min

5min

5min

5min

记录结果

+

++++

++++

++

(注:反应底物充足;实验结果中“+”越多褐色越深)

制备PPO粗提液时要加入pH5.5的磷酸缓冲液,其目的是_____

实验步骤顺序有不妥之处,请改正:_____

在上述预实验的基础上,请写出进一步探究PPO最适温度的基本思路:_____

3)茶树叶细胞中存在多种酚类物质与酚氧化酶。绿茶制作时茶叶必须先进行_____(填“高温炒制”或“低温保存”),以防变色。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充分发挥了_____的作用,使鲜叶中茶多酚大量减少,但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香气物质明显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正确的操作顺序应是

把装片放在载物台上,使标本位于低倍物镜的正下方 眼睛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至离标本2-3mm处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反光镜,左眼注视目镜,使视野明亮 用左眼注视目镜,同时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见物像;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节,使视野中的物像清晰 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将要观察的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

A.①③②④⑤⑦⑧⑥B.③④①②⑤⑧⑥⑦

C.④③①⑦②⑥⑤⑧D.①②③④⑦⑥⑤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